网络协议入门

2017-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xiaohan_zhang

本文参考阮一峰大神博客。

概述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一、实体层(物理层)

这一层是建立在物理通信介质的基础上,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因为电脑要组网,第一步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作用是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二、链接层

电脑收到0和1之后,必须解读它,所以要规定解读的方式,多少个电信号算一组,每个信号位有什么意义,这就是“链接层”的功能,确定了0和1的分组方式。

有了数据包的定义、网卡的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链接层"就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了。

三、网络层

由于以太网协议是在子网络中通过MAC地址发送数据,一旦不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如果是同一个子网络,就采用广播方式发送,否则就采用"路由"方式发送。),MAC地址就无法办到了,所以就有了“网络层”的诞生。它的作用是引进一套新的地址,使我们能够判断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中。这套地址就叫做“网络地址”,简称“网址”。

于是,"网络层"出现以后,每台计算机有了两种地址,一种是MAC地址,另一种是网络地址。两种地址之间没有任何联系,MAC地址是绑定在网卡上的,网络地址则是管理员分配的,它们只是随机组合在一起。

网络地址帮助我们确定计算机所在的子网络,MAC地址则将数据包送到该子网络中的目标网卡。因此,从逻辑上可以推断,必定是先处理网络地址,然后再处理MAC地址。

子网掩码:所谓"子网掩码",就是表示子网络特征的一个参数。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0。用于判断两台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

知道"子网掩码",我们就能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运算结果为1,否则为0),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话,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否则就不是。

四、传输层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上建立通信。同一台主机上有许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网络,当一个数据包从互联网上发来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它是表示网页的内容,还是表示在线聊天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一个参数,表示这个数据包到底供哪个程序(进程)使用。这个参数就叫做"端口"(port),它其实是每一个使用网卡的程序的编号。每个数据包都发到主机的特定端口,所以不同的程序就能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传输层"的功能,就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相比之下,"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只要确定主机和端口,我们就能实现程序之间的交流。因此,Unix系统就把主机+端口,叫做"套接字"(socket)。有了它,就可以进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了。

"标头"部分主要定义了发出端口和接收端口,"数据"部分就是具体的内容。然后,把整个UDP数据包放入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而前面说过,IP数据包又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之中的,所以整个以太网数据包现在变成了下面这样:



UDP协议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但是缺点是可靠性较差,一旦数据包发出,无法知道对方是否收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网络可靠性,TCP协议就诞生了。

因此,TCP协议能够确保数据不会遗失。它的缺点是过程复杂、实现困难、消耗较多的资源。TCP数据包和UDP数据包一样,都是内嵌在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但是为了保证网络的效率,通常TCP数据包的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必再分割。

五、应用层

"应用层"的作用,就是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

举例来说,TCP协议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程序传递数据,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么,必须有不同协议规定电子邮件、网页、FTP数据的格式,这些应用程序协议就构成了"应用层"。

这是最高的一层,直接面对用户。它的数据就放在TC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因此,现在的以太网的数据包就变成下面这样。


至此,整个互联网的五层结构,自下而上全部讲完了。这是从系统的角度,解释互联网是如何构成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