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婚姻育儿写给父母们

每一个问题少年后面,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73人  七七追剧站

文/苏小妹

01

几年前,曾做过一段时间老师。因为所在学校属于私立学校,里面的学生好多都是考没有考上正规高中,所以才来到这里上学的。那些孩子里,有花大价钱进来的,也有低于本市高中录取分数线仅几分的中考落榜生。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学生,很多都比较顽劣。无论班主任如何教育,他们都是无动于衷,该逃课逃课,该抽烟抽烟,更有甚者,打架也是常事。

因为已是高中,这些孩子基本都在十七八岁,思维和行为习惯很多都已经定型,想要扭转已是难上加难。

那时候,我时常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呢?

02

前几天和朋友去江边散步,因为从城中村穿过去,是条比较近的路,所以我们决定走那条路。那个村子,我虽然不太常来,但我知道,班上好几个学生,家都住在这个村子里。

刚走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快餐店前挤着一些人,在看热闹。随意往人群里瞥了一眼,正好看见,一个父亲在盛怒之下,正对着可能是犯了错的儿子拳打脚踢,那孩子,初中生模样;旁边,是孩子的母亲,在用尽全力,死死拉着丈夫,不让他打孩子。

而那孩子,坐在餐桌旁,面对着父亲的爆喝以及雨点般的拳脚,脸上表情竟出奇的平静,甚至是冷漠。

看着和孩子稚嫩的脸极不相称的表情,我忍不住想:“不知道这孩子现在心里想些什么呢?是在将怨恨深深掩藏,还是在想,等我长大了,一定会逃离这个家,永远不再回来?”

那天下午,在河边散步的时候,我一路沉默。刚刚看到的那个场景,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一刻,我才有点明白,学校里那些顽劣不堪,无论老师怎么教育,都依旧冷漠,依旧无动于衷的孩子,是怎么来的了。

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问题家庭。

03

记忆中,有一个孩子,给我印象很深。

爱打架,和同学间发生冲突,甚至只是几句口角,就会动不动上升到打架的层面,在他的世界里,拳头才是硬道理。

记得又一次,他因为在楼道里被邻班一个男生撞了一下,就在那天下午放学时,约了几个在校外认识的哥们,把那个男孩堵在了校园围墙的拐角处。幸亏巡逻老师发现及时,要不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后来,他的家长被班主任叫到了学校。谁知道,匆匆赶来的他的父亲,一见面就扇了他一个大嘴巴子,他的鼻血一下子就涌出来了,在场的老师都惊呆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在家里,他父亲像这样打他是家常便饭。而且,这还算轻的。因为每当他犯错,他的父亲就二话不说,将他吊起来狠狠地用绳子抽打。

只是他父亲没有想到的是,他越这样打,孩子越难管教;越难管教,他打得越狠,从此进入一个死循环。

04

小时候村里一户人家的事,我到现在还记得。

那个男人,懒惰又坏脾气,动不动就对自己的老婆拳打脚踢,就算女人怀孕后,也不例外。

于是,那个女人在生下肚子里的孩子不久,就逃走了。之所以用逃走这个词,是因为这个男人后来追到女人娘家,追到任何他能想到的地方,都再也没有找见过女人。据村里人说,那个女人逃走那天,他们家后门口放了一辆车,车上下来一个男人,把她接走了。

不管怎样,女人是消失了个干净。

可她留下那个孩子,就遭了罪了。

那男人本就是个粗人,除了脾气火爆,懒惰,本身一无所长,又加上对孩子母亲的恨,真不知道那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反正不管怎样,那孩子竟平安长到了十几岁。

但是不知怎的,十几岁以后,那孩子就经常从家里逃跑,听村里人说,是因为实在受不了他父亲的虐待;但是每一次,都会被他父亲追回来。追回来后,是比以往更毒的一顿打。

谁知道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还真让那孩子逃跑成功了。正在村里人都为那孩子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没过一两年,警察却找上了门。据说是那孩子在外地跟一个团伙一起参与抢劫,现在已经被抓了,现在找到他家人,是来通知一声。

后来那孩子到底是被关了多久,还是怎么了,再也没人知道。因为从那以后,那孩子就再也没在村子里出现过。

05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父母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 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不同的家长,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有的家长宽厚仁慈,有的家长饱读诗书;有的家长是暴发户,有的家长是大老粗,有的家长是火爆脾气,一言不合就开打.....不同的家长,都会用他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

想要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完善的人格,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不断提升我们自己。

教书期间,办公室的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孩子是什么样,父母就是什么样;同样,看父母是什么样,也大致能够猜出孩子是什么样。

只有父母自身各方面素养和能力提升了,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的心智和大人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我们经常放空自己,以谦卑的心态,学着和他们打交道,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用他们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多用孩子的语言来跟孩他们沟通,只有这样,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我们才能少犯错误,多积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