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各项参数★ ★分析科普★]
原贴显示器吧
在计算机硬件上显示器算是比较容易受轻视且关注度不高的硬件,很多人对此不太了解,购买一头雾水,而吧里又有大量求助如何购买、买哪个好的帖子,有时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希望这个帖子能让有兴趣的吧友自己了解一些知识,选到心仪的显示器,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你买哪个型号;这篇帖子主要就是讲解显示器各类参数的,有兴趣的吧友可以看看,想买显示器的最好也看看,就算啥也不想了解,忽略看不懂的部分,大多人还是有收获的。同时,希望有条件有能力的吧友能常驻本吧,在日常解答其他吧友的问题,对这些吧友吧务组表示非常感激!
首先介绍的就是液晶显示器的核心—面板
现在液晶显示器面板常见的有IPS、MVA、PVA、PLS、TN,其他的恐怕现在也不常见,就不讨论了。
Paste_Image.png首先说说IPS面板:
Paste_Image.png这项技术最早由日立在90年代开始研发,由日立在2001年推出,又名Super TFT,IPS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液晶分子始终与屏幕平行,在平面内转动分子而非空间内,这样就能很轻松的达到广视角,但是响应时间、对比度也被这个拖了后腿;曾经IPS成本非常高,多用于高端机器上。目前市面上常见的IPS主要由LG生产,之前LG和飞利浦买来了IPS的专利,后来飞利浦撤资了,现在大多是LG的产品;当年日立改良IPS做成了代号为S-IPS的产品,产量和良品率也提升了很多,原生8Bit色深,主流的中高端机器就有了S-IPS的身影,后来LG经过长时间技术攻关在S-IPS的基础上的研发出了H-IPS;后来LG还觉得不够,在原来基础上使劲阉一刀,这就是E-IPS了,大幅度牺牲画面,换来低成本+高产量,这也是现在IPS很便宜能普及的原因;而P-IPS则是H-IPS的一个下属大类,NEC公司通过改良H-IPS的技术加强色彩方面的表现(据说就是面板内自己把8Bit抖动到10Bit的面板)至于AH-IPS,这是这两年LG搞的东西,说优点很多,一大堆扯淡玩意,什么提高透光度、降低能耗、提供分辨率啥的(如果你们想看这些扯淡玩意就在这,LG自己的东西: http://pan.baidu.com/s/1gdGHCSN ) 给我的感觉就是生产工艺改变了一下,最大的改变还是提高透光率,这样可以降低背光亮度达到相同的效果,比较节能一些,而AH-IPS的话东西实际可高可低,高端货匹敌H-IPS,低端货就是E-IPS的马甲
目前总体显示效果上是P-IPS≈H-IPS>S-IPS>AH-IPS>E-IPS
注:这个不是绝对的,比如你说AH-IPS一定比E-IPS好,可实际上6Bit的AH-IPS面板和E-IPS效果基本没什么大的差别,同样的技术也有不同色域不同色深的面板,具体哪个好要看具体面板型号,这个只是分类上整体能达到的顶尖水平相比得出的结论 (本段中关于多少Bit的表述是表示色深参数,这个参数下面有详解,如果实在看不明白可以先看看下面关于色深的部分再回来看这一段)通常情况下S-IPS、H-IPS、P-IPS等高端面板是原生8bit的,E-IPS是原生6bit的,很多机器宣传色深都很高比如HKC T4000+宣传10bit,有的E-IPS宣传8bit等,这都是FRC一类的技术抖动上去的,跟实际真正的高面板比有差距(两台放一起一般人都能看得出的差距),而厂商只要不是宣传8Bit面板就不一定是原生8Bit的,比如说本显示器有1600万色显示能力/8Bit色彩/16.7M色等说不定都是障眼法,最可靠的就是厂商公开表态或者有测评/拆解等能确定面板型号。这里再说一下,AH-IPS虽然低端机很常见,低端机上基本都是6Bit的,但是还是有好的,不要看了低端AH-IPS说不好就否定了这个,AH-IPS面板8Bit的也很多,比如U2413就是,AH-IPS能被很多专业机用还是鉴于他原生8bit,技术上也能达到99% Adobe RGB的广色域,而实际表现和H-IPS相差无几。
对于咱们一般用来说8bit显示器已经顶到天了,曾几何时10bit输出需要专门的显卡,这种天价专业显卡一个显卡经常能买很多人几台电脑,现今虽说A卡也能输出10Bit,但是普通人意义不大,因为同样原生10Bit的显示器也是天价,抖动10Bit机器对普通人来说价格同样也不低,而且10Bit很多时候软件并不支持,实际效果并没有6Bit到8Bit差别那么大,所以10Bit更多的都是为了宣传(10.7亿色),普通人买显示器意义不大
总体来说大家选购IPS的时候,当然越往高的越好了,但是好的东西价格也不便宜,大家也不用盲目追求广色域专业显示器,一来一般人用不上,二来对大家负担太重(土豪无视),第三点就是广色域机器校色是一件十分蛋疼的事情,可以说红蜘蛛都不足以胜任,而且最好是显示器自己支持硬件校色且带有编制良好的LUT,而不是靠操作系统导入icc\icm的方式来校色,否则各种兼容性问题导致的偏红一类的问题很普遍。一般来说1500块钱以内的预算的话,基本上只能买到E-IPS或者6Bit的AH-IPS,基本上效果都差不到哪去,除了一些山寨机和一些小厂会拿8Bit的IPS做,但是面板成本高,其他地方各种缩水,和正常品牌比只不过把钱花在面板上了而已,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效果确实比普通这些机器好,但是鉴于其他地方各种缩水,品控很差,看人品的东西,所以如果方便换货的话有兴趣可以去买,主要还是看运气成分多。这个价位IPS大家主要看品控、质量、售后以及显示器其他方面(做工啊、支架的实用性啊、外观、接口之类的)
关于IPS的一些特点:这个屏除了广视角以外,相比普通TN的话色彩能好一些,但是响应时间相对TN就差得远了,经过这么多代改良,IPS的响应时间还是不能算优秀,只能说日常使用咱们用不敏感的人看不出来明显拖影;另外就是漏光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现在LED背光的IPS都不能避免,EIZO一类的品牌也是出厂严格筛选和一些工艺,装配上尽量让上市的产品不出现漏光,咱们买普通的显示器当然就没有这种待遇了,而且这种情况一般都不包(国家关于漏光的标准是漏出来多少亮度才算,估计只有背光露出来了才算不合格),所以,对漏光很在意的吧友除了高端产品就别碰LED的IPS了。。。
注:H-IPS=Horizontal IPS、P-IPS=ProfessionalIPS、E-IPS=Enhanced IPS、AH-IPS=AdvancedHigh Performance IPS
接下来说说MVA(Multi-DomainVertical Alignment)面板:
MVA最早由富士通研发,后来卖给了友达和奇美,现在好像只有友达光电在做这个,为了支持这个面板,现在明基显示器尤其是主流产品大多都用自家的AMVA面板(明基是一家很大的500强企业,和三星类似,下面分很多部门,其中友达光电就是一个下属子公司,和明基电通是并列的,关系好比LG的显示器和LG液晶面板的关系),并自称“不闪屏”,实际闪不闪和屏幕面板没关系,这个后面再说。
MVA总体上来说呢,相比IPS优点很明显,就是漏光少(有人说MVA完全不漏光,我就说两个字:呵呵),而且对比度也非常高,要比IPS的对比度高得多,加上漏光小,黑色显示的就非常纯正了,而且相比IPS更讨好眼睛,AMVA属于原生8bit面板,可视角度也比TN强但是不如IPS,
AMVA响应时间就是友达改良过的,宣传很好但是实际表现一般,不说和TN比,和IPS比有时候都略逊色,整体上和现在消费类的IPS面板响应差不多;不过也有优秀的,比如EIZOFG2421上面的夏普的一款MVA,那款面板响应堪比TN,还是上面说的,具体面板具体分析。就日常我们能看到的低端机器来说,大概参数就是原生8Bit色深,100% sRGB,这个面板适合预算又不多,又不能容忍IPS的漏光,TN的色彩的吧友。
PS:实际上之前MVA的响应时间一直很差,原来基本在25ms左右徘徊,现在的友达的AMVA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加压来提升响应时间,所以现在的MVA面板响应时间短了很多,但技术是有缺陷的,虽然解决了响应时间问题,可是这项技术不能解决灰阶过度的问题,处理的时候会导致面板灰阶过度不自然,色彩比较奇怪,所以即使是8bit面板,低端MVA的色彩效果还是不出众,大家可以把这些低端的MVA机器划在E-IPS的等级。
然后就是PVA(PatternedVertical Alignment)面板:
PVA技术由三星研发,实际是改良MVA的一种面板,正常也是原生8bit面板,这种面板用透明的ITO电极代替MVA中的液晶层凸起物,这样一来就大大增高了背光的利用率和对比度;但是他在视角比较偏的时候色彩变化相对比较高,广视角来说就属于比较差了,而C-PVA面板属于阉割版的PVA,他只有原生6bit,其他各方面表现近似于MVA,一般是低端PVA显示器会采用;另外因为PVA和MVA很相似,所以MVA那种响应时间问题PVA也存在,PVA也是靠加压来提高响应时间,牺牲的也是色彩,不过高端PVA还是以色彩为重,制造的用途主要还是作图,对于低端C-PVA面板,基本上可以等价MVA去看。之前三星一直在搞这个,后来没做起来又去推PLS去了,这个面板总之越来越少见了,但是高端机器上依然存在而且表现不差。
注:VA面板普遍对比度较高,至少都是1000:1这方面比普通IPS表现要好得多,IPS标就标1000:1或800:1,实际上有600:1都不错了,加上漏光,黑色肯定不如VA系列那么纯正。
接下来就是PLS面板了:
PLS是三星近几年刚弄的面板,减少了PVA的投资来研发这个,此面板比较新,技术上结合了VA和IPS技术,这方面资料比较空白,而且之前用的人并不多,这个面板资料非常少,我最后都没查到比较具体的东西,不过无意间在国外的一家论坛上看到老外一语道破天机:“Samsungis keeping their PLS technology a secret.... we don't know how many bits thepanel is actually.”最后这个老外得出来的结论是PLS就是三星造的E-IPS(这篇文章也是同样的观点 http://www.digitalversus.com/samsung-s27a850-monitor-samsung-does-ips-calls-it-super-pls-n19651.html ),
但我看了几个面板,差一点的就是原生6Bit,好一点的是原生8Bit的。而且根据目前机器的实际表现,我个人认为这个面板就是三星自己的IPS,用的类似的技术做的类似的东西,只不过为了避开IPS的专利,相比IPS来说漏光有所改善但也没到VA那种程度,其他方面基本和IPS相同,也是有好的有坏的,低端机上和E-IPS一个级别,高端机上表现不差,整体表现偏向同价位的IPS。
注:有些27寸1440P的机器用的是8Bit的PLS面板,这个还是很推荐的,因为相比同价位IPS,这种大尺寸上普遍PLS漏光还是小很多的,而且效果没有太大的差别。
最后还是TN面板:
这个面板真没啥说的,几乎大家都见过,记得几年前数码产品都喜欢标TFT屏幕,基本上都是TN。(TN面板、IPS面板等都是TFT技术的分支,TFT不是面板)作为6bit的入门面板,抖动到8bit效果也很一般,广色域TN价格也不低,但是因为色深跟不上,只是色域高而已,普通人更用不上了,但是因为广色域偏色给人主观感受不错(参考三星手机),所以笔记本上广色域TN倒是很受玩家追捧,不少准系统玩家甚至买停产的二手面板。。。
一般来说大家买的TN就是最普通的TN面板了,特点上响应速度极快,远超上面几种面板,成本很低,技术成熟,很多东西上都用的这种面板,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对于一般的TN来说,色域一般,接近sRGB,但视角窄,对比度也低,色深只有6Bit,相比上面几种色彩是最差的了,但是价格便宜,800以下都能拿到,对于预算不宽裕的吧友来说,提供了一个低价显示器的方案;而且对于发烧级游戏玩家的话,TN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之前CRT打电竞的用不了LCD就是因为响应慢刷新低,玩游戏跟不上节奏,现在部分电竞显示器的高速TN面板+超高刷新率就能满足这些游戏发烧玩家,当然写本帖的这个时间来说,FG2421其实是发烧玩家的不二选择,家用神器,拿来家用的话缺点只有价格高,堪称完美的机器。
以上面板方面就说完了,接下来说说色域
大家听百分之多少多少色域好像没概念,事实上色域在大多情况下可被认为是色彩空间,RGB色域代表了一个色彩影像所能表现RGB色彩空间的色彩具体情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范围内有什么颜色,而范围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色域标准,就说说买显示器最常见的三种色域标准吧:
sRGB、AdobeRGB、NTSC(NTSC实际上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都不用了,笔记本上比较喜欢用;而印刷行业更多的是用CMYK色域标准,影视行业则是YUV标准,这些离普通人太远了,就不讨论了,我们主要看RGB系列)
sRGB是由惠普与微软公司于1977年共同开发的,AdobeRGB是由Adobe公司推出的色域标准,而NTSC制式,是1952年12月由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他们色域范围大概是这样子的(我实在找不到好图了,就这个凑合看吧)
Paste_Image.png换算的话大概是:
100%sRGB=72% NTSC,100% Adobe RGB=95% NTSC
注:这个不是等价换算关系,只是在面积的对应,比如100%Adobe RGB=95% NTSC,而有的显示器103% NTSC却是99% Adobe RGB,这个就要看上面CIE XYZ色彩空间内的面积对应了。
sRGB实际是现在的标准颜色标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覆盖满sRGB实际上已经够你用了,但对于部分专业设计(比如印前)才需要非常高的色域以至于超出了sRGB,所以Adobe公司推出Adobe RGB标准来应对这部分用户。
至于广色域显示器(一般指大幅超越100%sRGB色域的机器)如果你用不上,我个人建议你就不要买,还是上面说的原因:因为操作系统大多都是sRGB的,因为色彩坐标参数的转换带来的兼容性问题,经常能看到有人说广色域机器偏红、过饱和;如果你用不上广色域还对色彩很有要求(比如你要专门修图要减少色差)广色域基本上就是噩梦,校色很麻烦,除非你是土豪,否则用不上广色域还要修图一类的同价位普通sRGB的更适合你,因为广色域机器的成本要高得多;而普通用户对色差没要求有兴趣和能力可以尝试广色域,但要最好心理准备,有时候偏色给人主观带来的感受也是很好的(三星手机的SA那类屏幕都是故意偏色的广色域屏幕,结果给人带来色彩艳丽的感觉)但对于入门广色域显示器来说,这种偏色绝大对数时候会让你觉得过于油腻,颜色过于浓艳(过饱和),严重甚至可能出现丢失灰阶的情况,而且如果你真的很较真要做这个色彩管理以保证色彩精度,广色域机器的软件设置也是很蛋疼的事情(这个色彩精度不是说你买个好显示器或买个校色仪能解决的);另外一点就是并不是色域越高色彩就越好,很多人都说原来CRT色彩好,实际上那和CRT的超高色深有关,据我所知,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一款CRT是广色域的,印象中是三菱的一个型号,非常小众,绝大多数人见都没见过,因为本身技术原因,CRT很难做高色域,广色域都是近几年LCD技术发达了才流行起来的,所以想看看所谓色彩好我个人更推荐找台真正8Bit面板的机器看看。
注:看色域一定要看标准是什么,如果标准不明不要妄下结论或者主观猜测,比如说显示器参数的色域一栏标个百分之多少,这时候你就要看单位了,他如果啥都没标就标个百分之多少并不代表就是sRGB,就拿Dell来说,我没记错他给显示器标的是CIE1976标准,有很多接近100% sRGB机器色域一栏才标了83%,如果你直接认为这是sRGB,那一定是错的。
上面说完了色域,再来说说色深:
很多人都把色深搞不清楚,最常见的我们普通的显示器说的多少位(bit)是指色深,这个跟色域不是一样的东西。我们最常看到的说明是:彩色影像是由蓝、绿、红三原色依不同比例及加上亮度混合而成,10位之影像是由蓝绿红各1024阶层组合而成,可产生1024×1024×1024=10.7亿之颜色组合,比起8位256×256×256=16.7百万色,足足多出了64倍之颜色组合,而6位只有64×64×64=26万色。看到这是不是已经晕了?感觉啥也没说?其实理解的话我个人更喜欢把色深叫色阶,你可以把不同颜色坐标之间的过度的颜色数量按阶梯排布,而这个阶梯的数量就是色深的高低,比如有两种红色在色域空间的不同位置,这两种红色之间由一种变到另一种之间的过渡颜色的数量就是色深大小的具体表现。换句话说,色深越高过渡色彩就越多,颜色过渡也就越平滑,而实际显示效果来说就会越好,这个能明显从主观上感觉出来,如果给你相同色域的一个6Bit和一个8Bit的机器,你稍微对比下就能明显看出差别。
这里就带来一个小测试(不完全准确):就拿这张图来说,如果你的显示器能看清里面每一种颜色的花纹(所有颜色的花纹都非常清晰)就表示你的显示器色深很高(至少原生8Bit),而如果有颜色花纹糊到一起看不清,或者很勉强那就说明面板色深不够高,而如果出现看起来都比较清晰,没有糊成一团但蓝色和红色不是特别明显的话,说明有可能面板是8Bit的,但驱动电路优化比较差。这张图也能让很多自称颜色很牛的手机露出原形(好吧。。其实是大部分广色域手机基本都要出事,因为Android神一样的优化)。
Paste_Image.png注:这个图其实更多的是测试显示器驱动板的优化,在大多情况下8Bit以上的高色深显示器能很清楚的看到里面每种颜色的花纹,而6Bit的机器难以显示蓝色和红色花纹,但是我也发现,少数高色深面板优化很差的机器看这个花纹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或者优化很好的6Bit机器一样可以看清里面红色和蓝色的花纹(比如Apple的部分6Bit IPS产品),所以此图并不100%准确,并不排除有有的机器驱动板太差不能发挥出面板能力或者有的机器靠优化能通过这张图的检验的情况。而且这张图本身也不是来测试显示器用的,只不过被无意发现的可以看一下,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如果想很准确了解自己机器的面板情况,最好还是知道真实的面板型号比较好。
我们正常用,尤其家用,8Bit的面板就已经顶死了,再高得需要专门的能显示10Bit的显卡,否则还是8Bit,而且上面我也说了,10Bit在家用上带来的改变和你付出的代价完全不成比例,没必要去追,而且也是部分软件支持,还要专门设置,大家只要能买到一款表现足够好的8Bit机器(这里说的直接排除掉友达那种8Bit的AMVA,那种表现实在不够格)就足够好了。另外FRC这类技术对色深进行抖动补偿普遍没有原生的好,就比如那些抖动8Bit的IPS还是不如原生8Bit的IPS。
另外还有个小众的玩意分享一下:http://pan.baidu.com/s/1kTt98xD 这张图可以测试10Bit的色深,需要PS才能打开,如果显示器不足10Bit色深或设置不当的话显示出来会有明显的灰阶过渡断层断层,10Bit正常显示是不会有的,有设备有兴趣的吧友可以来看看这个。
接下来再说一下色准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显示器色彩好颜色就准,实际上这个没什么关联,色彩好更多的是你主观上的感受,而色准是实实在在客观的参数,这个参数就是ΔE。色彩不准实际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低端显示器,往往没有一个好的驱动板来发挥出面板的能力,亮度色温也不合标准,也没有进行单独校色导致色彩不准等问题。当然这个一般来说可以靠购买校色仪来解决,但是毕竟这也是一笔投入,如果你对色准有要求但是又不苛刻的话,一款颜色较准(ΔE低)的显示器投入会比你买普通显示器再买个校色仪要低。如果你对色差要求很高,你最好再买显示器的时候买一个能驾驭这个显示器的校色仪。(绝大多数非广色域显示器绿蜘蛛就够你用了)
Paste_Image.png关于DeltaE :DeltaE(ΔE)是专业领域用来衡量显示器色彩精准程度的通用标准(色彩偏离度),简单说就是软件给显示器的颜色参数和显示器实际表现出来的颜色的差别,DeltaE值越小,色彩越准确。一般情况下DeltaE值可以用校色仪测得。
可以说DeltaE是衡量显示器色彩表现的终极指标之一,印刷行业屏幕软打样一般要求DeltaE 小于6(实际要求比这个高得多,大多数最高DeltaE都在2甚至1内)。
有些低端显示器即使在用校色仪校色之后,其DeltaE仍然是不堪入目的,很难胜任专业应用。
而专业显示器在校色之后,DeltaE一般都能达到小于3的水平,甚至有小于1的。关于这个参数大家看的话要看两个,一个是平均ΔE,一个是最大ΔE:ΔE并不简单是一个参数,它是通过测量不同颜色的颜色精度获得的,换句话说如果校色仪测量了255种颜色,他就会获得255个ΔE,而显示器的平均ΔE就是这些参数的平均值,有平均自然就有可能有个别颜色有重大误差,如果某个颜色跑偏严重而其他颜色表现不赖,这个跑偏你是用平均ΔE看不出来的,这时候就要看看最大ΔE了,如果最大ΔE都能控制在2以内,基本上这个色准是很不错的,肉眼基本不可能察觉了,至少99%以上的用户不会再有色差的问题。(其实关于色彩管理这方面是一门很抽象和深奥的学问,这个都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楚的,而且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如果想深入了解建议吧友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
关于大小的概念:
当ΔE 在1.6-3.2之间时,人眼基本上分辨不出色彩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相同的颜色;
当ΔE 在3.2-6.5之间时,多数人感到色彩是相同的,但经过专业的训练可以辨别其不同,色彩的差别是可以看到的,但色彩给人的印象是基本相同;
当ΔE 在 6.5-13之间时,色彩的差别是可以判别的,但色调本身仍然相同;
当ΔE 在13-25之间时,可以确认是不同的色调,但也可以辨别出色彩的从属;
当ΔE 超过25,则被认为是另一种不同的颜色。
一般显示器是不会标这个值的,一般专业领域才会用到。
注:为了保证光度和色度精准可靠,专业色彩领域普遍要把显示器精确地调校到120cd/m的亮度和6500K色温上再实现颜色的校正;如果拿着校色仪想折腾可以考虑用dispcalGUI这个软件进行校色,这是一款免费且开源的跨平台软件,支持各类校色仪,功能强大。
既然都谈到色准了就在这里再说一下关于专业显示器的问题,很多人都对此有疑问,为什么专业显示器卖那么贵,包括一些型号的显示器面板很烂但是价格不低,这里就来说下这些专业显示器的差别:
首先专业机器是商用机器,商用机器价格普遍不低(看看移动工作站,如果你觉得Alienware笔记本很高端很贵的话,你和商用笔记本——移动工作站比一比,你会发现AW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当然,除了商用本身的因素外,“专业”就一定有“专业”的地方:
首先就是驱动板的技术,驱动板研发是一个非常尖端的技术,目前世界上也就日本的几个厂商能做得非常好,这就是为什么LG生产液晶面板,但是自己的显示器不如很多用自己面板生产的显示器,(当年LG进军专业领域结果完败给用自己面板的日系老牌厂商)日本在这方面目前还是世界顶尖的,也就是说普通我们买来中低端广色域机器不用校色仪效果并没有多好,色彩不准是一方面,驱动电路无法驾驭面板也是一方面。而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日常软件包括操作系统都是默认使用的sRGB色域,如果你的显示器色域过高又没有矫正的话,偏色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厂商LUT编制水平也有限,甚至有的机器根本没有LUT,这也是我不推荐普通人买广色域的原因之一,好的广色域机器价格非常高,入门的机器又有这种问题。另外还有就是深层次的优化,比如FRC抖动(怎么把低色深面板尽量表现的好)、输入延迟的控制(面板的理论响应速度和实际响应速度尽量接近)、对各种参数的控制、高色深的表现能力、灰阶能力、图像处理芯片以及内置的功能(比如内建硬解校色等)专业机器都是很有有优势的。(当然,这个专业只是泛泛的概念,每个专业厂商都有其具体定位的产品给专门的行业,它们各有特点来适应行业要求,比如医疗显示器要求和印刷行业的肯定是不一样)
专业显示器对其亮度控制也是很精确的,而且它能把亮度搞很低还对色彩损失较小,也可以设置在不刺眼的最佳工作亮度上(120cd/m),这些方面普通显示器很难做到。还有不少专业机器都有内建LUT(Look-Up Table),一般LUT都被置于显卡驱动或操作系统色彩管理模块内,有的专业显示器会内建LUT,LUT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调色盘,用内部算法来补偿色彩损失、均衡度和提高色彩精度的一个东西,对于广色域显示器来说LUT是必不可少的,有了LUT显示器色彩精度会高很多,例如EV2336W就有一个10Bit的LUT;不同厂商编制的LUT即使Bit相同实际性能也可能不同,这也是一个考验厂商技术积淀的地方。
接下来再来说说背光:
目前显示器背光有两种,CCFL和LED,这两种背光模块各有各的好处,总体来说是这样的:
![Uploading Paste_Image_219918.png . . .]CCFL是一个比较老的技术了,原来的显示器和现在一些高端显示器还在用它(现在高端显示器也开始不用CCFL了,CCFL马上就要绝迹的节奏),它的优势是短波蓝光比较少,加上相比之下亮度低,CCFL对眼睛的刺激较少,而且因为CCFL的余晖效应,即使是低频PWM调光(其实可以说所有的CCFL显示器都是低频PWM,你拿手机都能看到波纹的),给人也不会有闪的感觉;但是缺点也很明显,CCFL的寿命较LED要短很多,而且功耗很高,发热非常大,寿命也短,时间长了会光衰,太冷启动也要预热,还要最重要的就是环境问题,LED可回收而CCFL会有汞残留污染环境。对于普通用户来说CCFL也就是这么多缺点换了一个对眼睛好、看得舒服的优点。
注:广色域面板需要WCG-CCFL来支持
Paste_Image.png而LED背光分W-LED(白光)、GB-LED和RGB-LED(三基色),其中大家平时买的LED显示基本都是W-LED显示器,他们的区别上还是跟色彩有关系,一般W-LED能覆盖满sRGB空间,再高的话就没办法了(这也是为什么实际测试市面上大部分机器到100% sRGB就上不去了,都没有出现过101%sRGB,因为背光限制了面板的色域),而GB-LED基本上覆盖Adobe RGB没什么问题,一般中高端LED显示器用的这种背光,而RGB-LED就非常厉害了,支持超过完整NTSC色域范围,但是RGB-LED成本很高,而GB-LED是一个折中的替代方案,所以,目前只有超高色域的顶级LED显示器上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多情况下我们甚至能认为我们看到的显示器非广色域就是W-LED,广色域就是GB-LED;他们光谱没有大变化,短波蓝光依然非常高,而且因为没有余晖效应,低频PWM调光会闪屏,而且闪的比较厉害。优点上,LED功耗小,发热小,寿命长亮度高。
注:其实亮度高也不算优点,在照明上亮度高绝对是优点,但是作为背光来说,首先就是上面说的,专业的色彩管理都要求精准的120cd/m的亮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端显示器会有遮光罩,因为如果环境光太亮而显示器要使用工作亮度120cd/m的话。。那就不得不用遮光罩了),否则色温和工作环境不易控制,既然这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长开200cd/m以上的亮度呢?再一个,LED的蓝光只是相对高,实际总量还是要看亮度,如果LED亮度开很高,光通量上去了,本来蓝光问题不是问题就变成严重的问题了,对眼睛刺激很大,低端显示器亮度搞不低再加上PWM的原因,LED感觉刺眼/眼累的人不在少数。
光谱:
CCFL:
Paste_Image.pngW-LED:
Paste_Image.pngGB-LED:
Paste_Image.png关于护眼:
并不是说LED损害眼睛而CCFL不会,CCFL也包含短波蓝光,但是比较少,光谱集中在绿色,但是过高的亮度蓝光也会很多,依然会损害视网膜。所以调低亮度和适当用眼才能保护眼睛,护眼只是相对的,但是LED你把亮度弄高绝对累眼,因为蓝光量高得多了。如果想过滤短波蓝光可以去买个专门的眼镜,Gunnar为代表品牌,价格不算太贵但也不便宜,一般几百块钱的样子,效果还可以,如果是戴眼镜的可以试试夹片,比如Blaulock的,效果还都凑合。(如果是土豪的话可以定做Gunnar的近视片)包括还有些医用级别的能保证过滤97%的蓝光,实际那种偏黄太厉害了,我亲身来说我觉得Gunnar戴的最舒服,包括比滤蓝光效果好的眼镜也要舒服,可能和镜架设计和他的琥珀色镜片有关吧。
Paste_Image.png注:总有人来抬杠给我说蓝光就是吓唬人的,如果完全没有影响我想国家也不会制定GB/T20145-2006/CIE S009/E:2002这个标准(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我上传了该标准:http://pan.baidu.com/s/1kTyYQhh )退一万步讲,不管是贴吧还是论坛,承认LED显示器比以前CCFL刺眼的不是一个两个,如果大量用户有相同感觉你难道说是巧合?还是水军?
说到护眼就不得不说下闪屏的问题:闪屏基本不会出现在CCFL背光上,因为余辉效应,背光闪在显示器上是表现不出来的,所以闪屏问题主要还是LED,对于LED闪不闪,主要还是取决于调光方式,目前大众化显示器基本上都是W-LED+PWM调光的组合,加上亮度高,这就造就了亮瞎眼、闪瞎眼的评价;因为LED没有余晖效应,PWM调光低亮度就会给人闪的感觉(高亮的的时候PWM频闪很高,看不出来,亮度一低,频闪就慢了,闪的现象就明显了)但调高亮度LED的蓝光又很高,这就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厂商现在也在致力解决这个事情,最近的显示器都开始强调这个了,虽然炒作成分多一些,但是相比前两年,DC调光的机器多了很多。
就目前来说LED不闪有这几种方式:
1,高频PWM调光,你不是闪么,我人为提高闪烁频率,让你感觉不出来,一般比较完美的高频PWM要保证频闪在18000Hz以上
2,DC调光(经常说的非PWM/PWM Free也是这个),直流调光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就不闪,而且高亮度下效果好于PWM,但是它低亮度色彩会有损失,调节精度也不如PWM,成本也略高
3,混合调光,机器自带DC调光和高频PWM调光,驱动板有预设,在高亮度下用效果更好的DC调光,低亮度下用高频PWM调光解决DC的色彩问题,以及调节精度,并且不闪,不过这种价格。。。。反正一般混合调光的机器都不便宜
注:现在厂商很没节操,很多显示器开始是DC调光或高频PWM,卖着卖着就变成普通PWM了,强烈鄙视之!调光方式主要就是控制背光亮度的。
关于如何看闪屏的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手机和风扇了,拿小电扇对着纯白色显示的屏幕看,能看到有类似“断层”一样的黑斑;而手机这个就不能保证100%可靠,测的话最好不要用iPhone,或者说用比较一般的手机看,iPhone有时候看不到,有时候能看到,而且看到也不是特别明显,有可能是优化的问题,正常情况下普通PWM的机器让手机拍纯白色拍到半个屏幕到一个屏幕这种距离上能看到屏幕上有横着的或竖着的黑色波纹。
注:如果你比较敏感拿肉眼看的话就拿纯白色背景看,纯白色最明显,能隐约/明显感觉到屏幕在闪烁,这个和个人体质有关,有的人很明显能看出来,有的人完全看不出来,这也是测这个的意义所在,如果你怎么都是完全看不出来这个闪不闪你就直接忽略了,这个对护眼的影响远没有LED和CCFL的那种影响大。
接下来再说说显示器接口的问题
现在买的显示器无非这四种接口:VGA(D-Sub)、DVI、HDMI、DP(DisplayPort)
其中除了VGA外都是数字接口
GA接口:
VGA是在1987年随PS/2机一起推出的一种视频传输标准,当时具有分辨率高、显示速率快、颜色丰富等优点,在彩色显示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的最高分辨率2560x160060Hz(不确定,但至少这个分辨率能带起来,4k还不详)
VGA接口由三排针每排五个共十五个针组成,显卡会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发给VGA接口输出,由于技术原因,CRT显示器都是VGA接口
注:此接口需要拧螺丝固定,官方说明不支持热插拔
DVI接口:
DVI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Compaq、IBM、HP、NEC、Fujitsu等公司共同组成DDWG推出的接口标准。
DVI接口分DVI-A、DVI-I、DVI-D三种,目前DVI-A已经淘汰(因为只支持模拟信号,和VGA几乎没有区别),DVI-D是纯数字接口,无法转换VGA信号,而DVI-I可以(其实就是DVI-I的针脚里附带了几根模拟信号的针脚,DVI-D没有这些针脚)
另外DVI还分双通道和单通道,双通道的针脚更多,带宽更高,单通道DVI-D只能最大支持1920 x120060Hz,双通道DVI-D可支持2560 x160060Hz或1920 x1200 120Hz(3D显示器)
注:此接口需要拧螺丝固定,官方说明支持热插拔(但不建议)
HDMI接口:
HDMI接口是首个支持在单线缆上传输,不经过压缩的全数字高清晰度、多声道音频和智能格式与控制命令数据的数字接口。HDMI接口由Silicon Image美国晶像公司倡导,联合索尼、日立、松下、飞利浦、汤姆逊、东芝等八家著名的消费类电子制造商联合成立的工作组共同开发,它拥有接口简单,支持音频传输、3D显示、互联网连接等诸多优点。
他的版本经过多次修订,目前主流的是1.4版本(10.2Gbps带宽)
目前显示器上最常见的是一种19Pin的HDMI线,最大分辨率实测2560x144075Hz(再高的我没测试,但可以确定的是4K是不能支持60Hz的),支持音频传输,但是我亲测好的线材也能保证2560x1440
75Hz的带宽。。。还有一种为29Pin的HDMI(好像从来都没见过,感觉是不是什么原因没流行起来,印象中HDMI 1.4的线材根本没有这种),拥有与双通道DVI相同的最大分辨率,也支持音频传输,而MiniHDMI、Micro HDMI现在的显示器上不多见(就不是显示器上用的好吗),内部也为19Pin;HDMI接口一般在显示器上是为了方便接入蓝光机、游戏机等设备(要支持HDCP才行),当然,接到计算机上也是完全可以的,不过这个接口经常有兼容性问题,具体表现就是显示不全或显示超出边界、灰阶范围不正常、用隔行扫描等,反正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PC用这个接口接显示器。
注:HDMI 1.4可以传输4k分辨率,但是只有24Hz或30Hz,如果传输3D信号的话1.4标准普通19pin带宽都不足,刷不到1080P 120Hz,买120Hz的3D显示器别用HDMI传输,否则会强制压到720P上;此接口不需要拧螺丝固定,即插即用,官方说明支持热插拔(但不建议)。HDMI2.0现在已经出来了,可以完美支持60Hz刀4k机器了,不过截止发帖日期,这个接口的显示器、电视、显卡还基本没有铺货,要流行起来还要等些时间。
DisplayPort接口:
DisplayPort是由VESA批准的接口规范。DisplayPort无版权费,他拥有高带宽、支持音频传输、支持3D等诸多优点,经过多次修订,目前主流的DP接口是1.3版本(21.6Gbps带宽)
目前很多显示器上都拥有了DisplayPort接口,但是此接口大多用于高分屏上(2560X1440及以上)它的高带宽、功能多、接口方便、无版权费等特点让他定位取代HDMI的地位,目前Display Port最大支持4096x216060Hz,有的显示器上用的是Mini Display Port,大家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以免线材不通用,总体来说这是现在最好是视频接口了,如果大家购买高分辨率显示器,建议用这个接口。
Paste_Image.png注:此接口不需要拧螺丝固定,即插即用,而且不同于HDMI,此接口有一个卡子帮助固定,以防接口松动,官方说明支持热插拔(但不建议)
对这四个接口进行排序的话:Display Port > HDMI > DVI > VGA
不过还是上面说的,建议接PC如果有DVI-D就别用HDMI了
在效果上目前显示器上VGA接口是最差的,1080P下DVI、HDMI、DP几乎没差别,DVI没有音频输出,而在高分屏上,DisplayPort接口根据其超高带宽、方便的接口插槽,在各方面都优于其他接口
关于漏光:
成天听别人漏光漏光,漏光是什么?屏幕边框不好把背光灯的光漏出来了吗?当然不是,工艺还不至于这么差,漏光是指在显示全黑下,背光管没办法均匀把光打在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背光管的轮廓或光源的位置,为了好理解,附几张图:
Paste_Image.png Paste_Image.png上面这种情况就属于漏光了,一个比较一般,一个就是大家所谓的亮瞎了。漏光多见于LED+IPS,漏光厂商并不保证,也就是说上面那种漏光程度或更严重一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不算质量问题,不给于包换(有的商家可以换),对于这个实际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就受不了一点漏光,心里就是不舒服,对于这种人,最好远离低端IPS;漏光对显示有没有影响呢?实际上不严重的漏光对显示没什么影响,只有在全黑的时候才能看到,而稍微为严重的比如上面那张,对显示会有轻微影响:在显示黑色的时候颜色会不纯正,而且显示黑色较多的时候的时候会影响可视角度,但日常用基本没影响。
注:自动模式相机以及手机拍的漏光跟人眼有差别,普遍会放大漏光的效果,就算看的没怎么漏光的显示器靠自动相机照还是有可能会看到漏光,甚至拍出来漏光严重,而且同一个显示器同样的环境改一下相机就能拍出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漏出翔/完全不漏)所以吧友们拿个手机拍个漏光出来求鉴定是很不科学的,我建议你真要拍找个好点的相机自己设参数,保证拍出来效果和肉眼的效果差不多。
关于买台小电视做显示器是否靠谱?
Paste_Image.png这个问题的产生源自于近两年很多低价电视机的诞生,例如2000多甚至不到2000就能买到一台HDMI接口的1080P 32寸液晶电视,1000以内就能买到24寸的,相比显示器2000买到的27寸都是低端货、普通24寸也得1500+来说,给大家的诱惑不少,而且都是1080P分辨率带HDMI接口,接计算机当显示器理论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这种东西还是很不靠谱的,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大尺寸的IPS电视机,比显示器功能还多,价格会这么便宜?显示器这么多正规厂商没一家做,拿到实物就会发现其中的猫腻了!电视机的面板分辨率实际上达不到显示器或者说他标称的数值,现在很多电视面板分辨率只有1366x768左右,但他还是敢标他是1080P的,
原因就是它的驱动板就是1080P的,这样确实接上计算机最佳分辨率可以弄到1080P,可是因为本身液晶面板达不到(一个主流笔记本的分辨率装32寸屏幕上)点距会无比大,大到1080P下一大半软件菜单上的字都显示不清,严重影响使用,更要命的是这类机器液晶面板普遍很渣,加上是二流电视驱动板控制,灰阶、色彩表现很差,还有HDMI上出现各种奇葩的兼容性问题,不夸张说这类产品甚至连1000出头的显示器都打不过,所以买这种机器一点也不靠谱。
我并没有否定买电视当显示器,我只是说几乎所有的低价电视机或小尺寸电视机都是这类情况,高端的电视机基本上没有这种缩水,例如我自己用的某日系品牌60寸电视机,分辨率是完整1080P的,而且灰阶过度表现非常好,色彩上一点输4000的显示器,如果你在客厅打游戏、看视频一类的这是非常好的选择,也就是说低价电视机当显示器不可取,至少要试的话也拿着笔记本去实体店插一下看看,避免这种贪小便宜吃大亏的结果。
而这两年兴起的4k电视绝大多数确实有4k分辨率,但是这种机器同样不推荐,原因就是它们基本上都还是HDMI的接口,上面也提到了,HDMI根本没有那么大带宽来满足4k,所以你这么接刷新率也就30Hz撑死了,30Hz是个什么概念?就是移动鼠标都卡卡的,你可以自己在显卡驱动里自定义分辨率,把你的显示器刷新率弄到30Hz看看你就懂了。。基本上当显示器是没办法用的。不过HDMI2.0带宽要高一些,等HDMI2.0机器完全铺货后这个应该可以解决。
注:像我这种大电视也要看情况买,如果你主要就是看电影打游戏,这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如果只是拿来代替显示器。。。你还是洗洗睡吧,上网、文字处理等日常操作非常蛋疼。
关于镜面屏 Or 雾面屏的选择:
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种
Paste_Image.png雾面屏:屏幕表面粗糙、摸上去带有磨砂质感,这种显示器没有眩光(不会镜面反射)在房间采光非常好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显示(不会把坐在电脑跟前的自己投射到屏幕上)也不会沾指纹,但是这层雾面处理会对透光造成影响,有可能造成显示器油腻质感、锐利度较低
镜面屏:屏幕表面光滑如玻璃,非常平整,透光率高,显示较雾面屏锐利,但是如果房间采光较好,显示器又显示以黑色为主的内容的话就会出现镜面反射,屏幕表面就像镜子一样会把自己投射到屏幕上,影响显示,而且容沾指纹,搞不好显示器就大花脸啦。
其实这俩的差距就好比手机贴膜的磨砂膜和高透膜的效果一样,如果既想要高透又想不被反光打扰怎么办?其实市面上有的显示器外部有一层防眩光玻璃(产品比较少),比如CinemaDisplay、惠科的一些产品,这种虽然也是镜面,但是这层玻璃会滤掉反光(不可能完全滤掉,但是在非常亮的房间里也基本不会影响显示,我试过,只有在屏幕显示全黑且光线非常强烈(拿手电筒直射)才能看到较明显的光反射),而且还能保护液晶不易受到划伤,不过这种也有两个问题,就是如果外壳密封不严的话有可能在液晶面板和防眩光玻璃之间积起灰尘,这样就不太好了,另外因为外面还是镜面玻璃,所以指纹当然就没办法防啦!
总之呢,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是镜面屏还是雾面屏或是有防眩光玻璃的屏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注:带防眩光玻璃的显示器并不多,我估计原因是低端舍不得装,高端又觉得装上影响色彩,所以这个东西不太流行。
关于3D显示器是否有购买的必要?
Paste_Image.png这两年突然兴起了3D显示器,目前3D显示器出屏效果确实不错,能赶上电影院RealD3D和IMAX 3D那种出屏效果了,但是这类显示器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效果好但是用处却不大,现在这功能无非两个用途:看电影、打游戏;但是电影片源是个大问题,片源不多,很多电影都比较老,而且下载的话大小又是个问题,基本上动辄几十个GB,3D字幕设置也比较麻烦,大多人买来新鲜两天基本上就不用这功能了;玩游戏的话不管n卡还是A卡,到都有办法玩,效果还凑合,但是远没有电影那么好,想这样玩的可以试试,反正我这个看3D电影没问题玩游戏(包括镜之边缘一类的)也从来不头晕的人玩3D模式的游戏头晕。。。总体来说对普通用户意义不大,不是尝鲜基本上可以不考虑。
注:如果同分辨率,3D会比正常游戏fps减半,他对显卡负担加倍了。
关于所谓“苹果屏”显示器
Paste_Image.png所谓“苹果屏是”LGLM270WQ1系列面板,此系列面板有一个型号在27英寸iMac上使用,所以称为苹果屏,这屏幕从2010年就开始有山寨显示器做了,相传的消息是苹果的问题屏退订,但是也挺不靠谱的,2010年退了2W片卖到现在快四年了货源还很充足?我是不信,他肯定还有别的渠道来,目前据我所知这些低端机器用的屏幕就是LG的新屏幕,只不过。。。
LM270WQ1是一个系列而不是具体型号,不少人认为他是具体型号,实际上这个系列下分型号很多很多,有AH-IPS也有H-IPS,有的还是广色域,而苹果和这些2000块钱以内的显示器实际屏幕完全不是一个型号的,只是同系列且参数相近而已,也就是说根本不是什么退订屏/问题屏,而是这些厂商想靠苹果给自己宣传,面板就是正常的LG新面板,只不过和苹果那种屏幕完全不是一个型号,只是参数相近而已;目前低端市场上也就是某宝山寨(越来越少了)、惠科、迪优美特、联亚等这类在做,价格普遍在1600-3500不等,屏幕是27寸8Bit 2560X1440的H-IPS,对比度1000:1(估计实际就600:1)、100% sRGB色域(老有人说是广色域的,糊他熊脸),但是因为小作坊制作,做工上很一般,而且漏光基本上不可避免了,很多这种产品购买完全就是拼人品、看运气,不过某些人说这些山寨驱动板连50%都没发挥出来纯属扯淡,本身面板素质就不是那种极品,加上一些优化不好容易丢灰阶且色彩不准罢了,有的人把这个面板过于神话了(就是8Bit的IPS而已,
前几年很多低端机都是这个级别的屏幕,只不过近两年低端机都缩水了);如果买的话RP特别差的还有可能拿到满是坏点的东西,所以这东西有拼RP的成分在里面,如果RP比较好可以去试试,性价比还是很高的,RP不好的话拿到有问题的虽然没什么大损失可以退换,但是寄来寄去很麻烦,另外目前可以说所有这些山寨、惠科这类做的这个面板的显示器都是W-LED+PWM调光,而且亮度不低,反正想护眼肯定是没门了。
根据实际的东西来看,虽然很想黑。。但是事实是目前惠科在2000以内这个用面板的机器中是做的最好的,拼人品成分也是相对比较低的(和大厂包括AOC还是没法比,但是远超山寨),如果真的想买的话首选T7000+,不要考虑T7000 Pro以及T7000 Plus,买这个主要性价比除了27寸高分屏外,最大的优点还是原生8Bit的IPS,同价位的E-IPS、6Bit的AH-IPS还是完全不能比的。
注:买这种最好用DP接口,带宽高不说,他驱动板早期就有问题,只能接DP,虽然现在改过来能接其他接口了,但不好说有没有兼容性问题。另外对比度基本上没有标的这么高,普遍在600:1高一点,也符合IPS的一些特性
另外话有一种用LG LM300WQ5系的30寸显示器,这种参数比27的好一点,2560X1600的H-IPS,同型号下细分的某版本是P-IPS的,这个采用CCFL背光,原生10Bit面板,价格在3000+接近4000,很贵了,加上是山寨产品,买的人比较少,面板素质上有接近100%Adobe RGB的广色域,面板是自身FRC到10Bit的,但是这个机器因为测的比较少,具体某宝上那种山寨货能发挥多少不得而知,而且这个卖的少,貌似现在没人做了,很难买了(4000块钱卖山寨机确实不好卖)
关于对比度:
Paste_Image.png对比度实际最直观可以表现显示器显示“黑不黑”高对比度能让画面层次分明,看起来更纯正,算法是显示器显示纯白最高亮度时的亮度值除以显示纯黑亮度最低时的亮度值,这个得数换成XX:1就是对比度了,这个参数当然越高越好没什么说的,但是这几年厂商抛掉节操搞了个动态对比度,正常IPS面板能到800:1已经很厉害了,VA能到1000多:1甚至3000:1,结果动态对比度动辄上百万比一、上千万比一,甚至某些厂商搞了几亿比一的产品,实际这东西也很简单,按照算法是白比黑,那好,我把黑度降低是不是对比度就能提高?于是厂商在驱动电路里搞了个小程序,在画面大部分显示黑色的时候驱动板自动控制降低背光亮度,甚至关掉背光,这样黑色的亮度就会非常低,分母趋近无限小,结果比值当然就非常大了,可是这项技术没任何意义,而且在黑色的时候还有可能因为亮度过低丢失一些细节,所以这项技术比较忽悠,没什么意义,大家如果去比较的话这个参数可以忽略,看这个还不如看看面板是素质更实在。
注:对比度比较科学的测量方式是在同一个屏幕上显示灰阶图,然后测量纯白和纯黑的亮度差;有人说我前后矛盾,说低端显示器搞不低亮度怎么现在亮度又低了来满足动态对比度;我前面的意思是这些厂商没办法再低亮度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色彩表现以及暗部细节,这里面还有一些背光控制精度的问题,最后他们没办法就把最低亮度弄高了,并不是做不到,如果以动态对比度下那个最低亮度来显示的话。。基本上看不到啥了。。
关于刷新率:
Paste_Image.png发现这方面内容网上挺少的,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商家又成天在炒作,在这就来说说液晶显示器的刷新率。要知道,CRT时代电子束在屏幕上扫描,刷新率是指重复扫描的次数,如果过低的话人眼能感觉出来就会感到显示器屏幕很闪,看起来很难受,所以那时候刷新率普遍都很高,低于75Hz基本上都没法看。但是进入了LCD时代之后,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就算你用1Hz刷新率,显示器的闪与不闪也和60Hz是一样的,因为LCD闪不闪说到底还是背光的问题;那么这个刷新率代表什么呢?
实际上,CRT刷新率就代表了电子束的扫描次数,计算机为了减轻负担,扫描几次就让显卡输出多少幅画面,这个是一直没变的,也就是因为兼容性原因把这个保留了下来,对于显卡来说在LCD时代和CRT时代也是一样的,你如果调75Hz,那么显示器就会从显卡每秒收到75幅画面,如果60Hz就收到60幅画面;有没有觉得很像帧率(fps)呢?实际上有条件你可以做个试验,用显卡驱动强行设置分辨率,把其他参数不变,把刷新率降低到24Hz试试,你会发现画面会变得很卡,就和游戏的卡顿一样,如果用软件测试帧率,你会发现这些窗口帧率都不会超过24(3D软件除外)而窗口跑一些FurMark一类的3D软件虽然帧率很高但是画面依然很卡,测试显示器响应时间却发现影响没那么大。
这就说明选择24Hz之后,显卡给显示器每秒只输出24幅画面,这时候不是显示器卡了,而是显示器接到的信号反馈出来的图像变卡了,对于计算机来说要考虑帧生成时间等等问题,就不能像电影24帧还很流畅了(游戏里也是一样,一般情况下至少跑30才会觉得没有明显卡顿)于是可以得出结论:液晶显示器刷新率还是有实际用途的,但作用没有那么明显,大多数显示器都是60Hz的,对普通人来说完全足够了,不需要那么高刷新率,打游戏的话高刷新率才能显示出高帧率,例如你那60Hz的显示器玩游戏超过60帧实际上显示器已经显示不出来了,依然按照60帧走,如果你是144Hz的显示器,你就能最大显示144帧的游戏画面,对于一些发烧友来说,这能看出细微差别,60-144远没有30-60的差别明显,主要差别就是高刷新率配合高速面板能让动态画面更平滑。
刷新率这个参数对目前LCD显示器来说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参数,如果你响应时间能跟上,刷新率足够高,那对游戏会有一些帮助,如果刷新率只有60Hz的话的话对普通人影响也不是很大,基本上不会影像显示,显示效果还是要看那几个关键参数。另外有人说你强制往上调刷新率会烧坏显示器,实际上不会,这是以讹传讹,原来CRT会,但现在LCD根本没这个问题,最多就是驱动板不支持会黑屏,如果不黑屏长时间用没任何问题。(大多数60Hz的显示器强制设置都能支持75Hz)
注:我知道肯定有人反驳我为啥有的游戏100fps就是比60流畅,那恐怕得考虑帧生成时间,如果帧生成时间一样的话60fps和100fps在60Hz显示器上是没差别的。3D显示器120Hz是为了快门式能每只眼睛60Hz,这个不是炒作,是必须的。
关于显示器比例:
Paste_Image.png显示器发展到现在主流的方向还是4:3到16:10到16:9到21:9,目前16:9为多数,最开始4:3用得好好的,结果厂商跑来号召16:10接近黄金比,看得舒服,宽屏是最合适的,实际上宽屏因为面积小,同尺寸能切割更多面板,所以为了降低成本,才这样号召,不过16:10确实还可以,但厂商又不满足了,搞了16:9又来说最适合黄金比,游戏电影最好了,实际上因为16:9在液晶基板上能切割更多面板,又一次节省了成本,就这厂商还不满足,又搞个21:9,美其名曰宽银幕2.35:1=21.5:9,所以21:9更适合影音,实际还是为了多切面板降低成本(24寸16:9比16:10多切3块,24寸16:10的切割数量和29寸21:9数量一致)我个人推荐优先考虑16:10,买1920X1200或2560X1600的产品,其次考虑16:9,至于21:9,你最好亲自去看看产品,褒贬不一,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视野确实很宽。
关于头戴显示器:
Paste_Image.png这两年索尼出了款头戴显示器,现在已经出到第三代了,这款显示器紧贴眼睛,据索尼自己说就是20米外看750寸的屏幕一般,这个也是3D显示器,根据反馈来看目前这个的缺点:因为接口带宽的原因(3D120Hz),直接就是720P分辨率了,这以后想弄1080P恐怕得上DP接口;另外价格一点也不便宜,能买台低端EIZO;东西太重,几乎所有买来的人都说压得头疼;只能一人独享,如果想和家人一起看个东西就各种蛋疼了。总体来看这个还在起步阶段,目前买来可以尝尝鲜,实用性不能算非常高,如果想入来玩玩可以试试,如果是单想换显示器不推荐。
关于响应时间:
Paste_Image.png响应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液晶变化的速度,黑白响应时间是指液晶由灰阶0到灰阶255(纯黑到纯白)转换的时间,灰阶响应时间(即G2G时间或GTG时间:grey to grey)就是其他灰阶之间进行转换,灰阶肯定比黑白快,而且灰阶实用意义更大(我们不可能老让显示器在黑白之间转换,其他色彩转换更多),所以厂商都喜欢用灰阶来表示响应时间。但是要注意,原则上这个参数越低越好,但是因为各个厂商测试方法不一样,测试标准也不一样,而且RTC技术也不同,大家都在想办法弄快一点,取的也都是最快值,所以从这个层面参考不一定100%准确,也就是说直接拿两个显示器直接横向对比响应时间数值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有第三方的测试那是再好不过了。
前面大家也知道了,TN面板是速度最快的,这点没有任何争议,原来VA面板和IPS面板是非常慢的,慢到拖尾很严重,响应基本都是25ms左右,现在响应时间快了除了面板工艺改进以外,还引入了RTC技术,这样写的肯定用了这项技术,这项技术现在绝大多数机器上都有,它也是靠加电压来实现的,这项技术把控不好的话会影响显示,不过现在厂商做得还算可以,这个一般来说问题不大,是利大于弊的,可以靠这个加快面板灰阶响应时间。
而关于玩游戏不要有延迟的方面也和驱动板有关,驱动板优化除了和RTC的表现有关外,还和最后的表现有关,例如显示器的输入延迟就会影响最后的表现
关于输入延迟:
Paste_Image.png即input lag,这也是CRT时代玩fps玩惯了到LCD时代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这是除了面板响应时间外对延迟影响最大的一个参数,这个很少有人关注,别说国内,就是国外很多测评网站都不会测量这个数值,这个最早被传开其实不是从显示器这边,而是家用游戏机,众所周知Xbox360和PS3时代的手柄是无线手柄,部分玩家在很激烈的动作游戏上发现了有延迟;后来发现,不光是这些输入设备,包括电视机、显示器在内都包含输入延迟,
其产生的原因就是这些产品还是数字化的产品,可以说里面基本都有类似SoC的芯片来处理信号、控制OSD、甚至优化处理图像(比如很多品牌的电视的各种所谓的图像引擎),而这些芯片工作的处理速度以及一些信号上的延迟都会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产生时间差,这就是显示器的输入延迟;
而CRT因为本身是纯模拟的,不存在数字电路(意思就是CRT从原理上没有这一步处理,包括CRT的OSD调节等本身都是改变电子束而不是靠数字电路进行控制),更不可能有什么图像处理引擎之类的,所以CRT是不存在输入延迟的;利用这一点,测试输入延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计算机运行一个秒表程序开始读秒,并且这个秒表精确到毫秒级,然后接入两台显示器:待测显示器和无输入延迟的CRT,
并在Windows分辨率选项内用“复制”选项,让两台机器都显示读秒的画面,拍下照片,用CRT显示的的时间减去LCD显示的时间就是显示器的输入延迟时间了,这个意义重大,因为据我所知某些显示器输入延迟很高,很多机器平均甚至有30ms,相比现在面板不足10ms的响应时间足足高了好几倍,而显示器的真实延迟时间就是输入延迟+响应时间,而目前做的比较好的电竞机器可以把这个控制在不到10ms,也就是说电竞显示器一定要有一个高速面板和超低的输入延迟,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看这个参数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根本没有测评,国外只有很少的几家网站注意到这个并对这个有测试,国内几乎没有,而让大家自己测的话。。
现在还有CRT的人不多了。。。至于厂商,恐怕根据已知的测试结果,输入延迟方面测试并不乐观,厂商如果没有压力的话是不会宣传这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至有很多人关注才会撼动厂商(比如调光,显示器讨论基本都在说,所以这两年厂商才有所动作),所以厂商这边恐怕要有足够的关注度才行。
关于亮度:
Paste_Image.png这个我还是想说道说道,有些人总觉得显示器不够亮,比如Zol上见评论显示器的缺点:显示器亮度太低了,才300cd/m。实际上显示器亮度根本没必要整那么高,一个是刺眼,一个是前面说的LED短波蓝光的问题,亮度越高对眼睛刺激越大,看的也越累,我个人建议显示80-120cd/m就可以了(当然因为一些技术原因,某些显示器亮度是0都有130cd/m2)亮度越低显示效果越差是一定的,低亮度下还能有很好表现的显示器一般东西都不会差,所以大家找这个平衡点吧,尽量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弄暗一点,对自己眼睛好,120cd/m的色温是容易控制在5000-7000k之间的,对于寻找CIE的白点有帮助,对色彩要求高要校色的吧友强烈建议把亮度搞到120cd/m左右。
关于校色仪:
Paste_Image.png这东西说实话一般人用不上,而且烂显示器也别指望弄一次就能脱胎换骨,这个主要看用途,如果你专业领域用途,显示器也不错或你对色彩要很高的发烧友,可以考虑入一台,因为正常人用不了这么高的色彩要求,对普通人来说这点差别根本没影响,而一台能看得过去的校色仪少说也近1k,拿来用两下也挺划不来的,看自己的用途了,普通人不建议买这个,如果朋友有可以借一个用,如果实在想用又觉得贵的话可以去租一个,不过比较麻烦,看自己了。。如果有专业用途建议更换使用环境就要校一次色,即使没更换环境建议定期校色,而非广色域机器用DatacolorSpyder,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蜘蛛校色仪就可以了,如果是广色域,尤其还要在印刷行业用,我个人还是建议买比较好的EIZO的显示器,配合以Xrite(爱色丽)i1Publish Pro 2级别的产品专门给显示器校色
最后,本人在这里感谢大家耐心看完本帖,同时感谢一直以来对显示器吧支持的吧友们,希望本帖能有助于解决大家关于显示器方面的一些问题,本帖如有错误之处,请指正,感激不尽!
Paste_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