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要具备的这项能力,越早让孩子掌握越好

2024-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弥小木

文|弥小木

“未来需要具备的这项能力,越早让孩子掌握越好”,如果你点进来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能力?

答案可以现在就告诉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知道答案之后呢?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疑惑,什么是“深度工作”的能力?

也可以马上揭晓答案,“深度工作”的概念,来自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知道定义之后,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说“深度工作”的能力,孩子越早具备越好?

这是一个注意力抢夺的时代,孩子们容易处于“过度刺激”的状态。如果具备了“深度工作”的能力,那么,现在很多困扰家长(包括我自己)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减少的专注力

法国临床心理医生迪迪埃•普勒,在《良好家教十诫》里,提到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刺激。过多的刺激,会让孩子过于亢奋,他们的专注力在下降。

不同的妈妈群里,永远有一个相同的话题:孩子专注力不够。有的家长已经带孩子去医院做过检查,在医院会看到同款的家长与同款的孩子。

孩子的专注力,说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解决的。但从孩子日常的生活习惯中,能看到孩子当下专注力的一些面貌。

像我家老大,小学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不见踪影,现在完成家庭作业时的花样变多了。要么边唱歌边写,要么边喝水边写,要么边吃东西边写。

对于这样的方式,老大坚持认为符合她的学习风格。效率高吗?孩子自我感觉良好。哪怕这会打下这行字,她还很忙,笔下抄着语文的,钉钉声响起时,要去看同学的消息,顺便聊聊天,还要看看历史的内容。

老母亲表示无法理解,一个时间段同时几件事交叉进行,还能有很高的效率?多任务之间的不断切换,实际上延迟了大脑的反应。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这样的多任务进行,按照卡尔·纽波特的说法,顶多算是“浮浅工作”。什么是“浮浅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太动脑的任务。

作为一名学生,不趁现在学会“深度工作”,还等到什么时候?看似坐在椅子上的用功时刻,实际上并没有太好的效果。

关于“深度工作”的好处,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里用了不少的篇幅去解释、佐证。

无法避免的手机之争

孩子的专注力话题,离不开电子产品,其中包括手机。恰好《深度工作》里,有关于社交媒体的分享,这部分内容特别值得拿来和孩子讨论。

比如,关于“落伍”。

没有和同学玩一样的游戏,没有追同样的星,没有关注猎奇的八卦,因为这些“没有”,孩子会渐渐发现在同伴交流中,居然听不懂、也插不上话。

这种感觉让人不太舒服,然后开始玩一样的游戏,追同样的星,关注原本就不感兴趣的内容?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家老大,关注游戏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害怕自己“落伍”。从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里分享的内容来看,对“落伍”的担心大可不必。

卡尔·纽波特在书中,分享了一个“绝招”来对待这种“落伍”的感觉:一个月内不使用这些服务。

在实践之后,可能就会发现,那些以为重要的内容,其实并没那么重要。悄悄说一句,卡尔·纽波特在书中的表述是更为直白的,直白到值得阅读者自己打开看看。

内化的行动力

减少的专注力也好,手机之争也罢,都可以通过“深度工作”来解决。

别看有“工作”两个字,就觉得这是成人的事(确实,这是成人要掌握的一项能力),但如果孩子从小就有“深度工作”的能力,不管是在成长的道路上,还是步入成人世界之后,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毕竟,“深度工作”的状态,能让人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一个领域。

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深度工作”的好?经由家长的嘴巴,把“深度工作”的优点,讲给孩子听?放心,只要是大人期望孩子做的,孩子的反应大多是不屑一顾,甚至是逆反。

既然不愿意听,那就不讲吧。难道就这样算了?不,还可以借助下阅读的力量。当然,这种情况只适用于爱阅读的孩子,比如我家老大。她除了喜欢阅读,还对我看的书特别感兴趣。

那就什么话也不用多说,就把这本《深度工作》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多翻几次就行,然后等她阅读后再讨论。

只有孩子自己理解了,才有可能真正去行动。

写在结尾的话

这不是第一次读卡尔·纽波特的书,之前读的是他的电子书,他的书没有鸡汤,有的只是朴实的干货。也许第一次读,不会有太大的感受,但不管多久,他书中提到的内容,总会浮上心头。

入最新版的《深度工作》,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想把“深度工作”的概念让老大感受下,如果能真正落实下来,那就更好了。

毕竟,这个时代需要“深度工作”。

Hi~我是弥小木

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

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

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

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

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