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十七)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stone7519

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17)

重建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

    (陆澄)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传习录·上·陆澄录》

      “主一之功”不是专注于外在的万事万物,而是指无论待人接物还是独居静坐时,皆一心专注于内在的天理良知,如孔子所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那何谓“立志”呢?一个人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立志?王阳明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所谓“美、大、圣、神”,意指人的四种人格境界,是孟子提出来的。他在评价他的学生乐正子时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人是神性与动物性的结合。关键并不是在于我们能不能获得神圣,而是在于我们愿不愿意走向神圣。一个人越能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性,他就离动物状态越远,离神越近,而人性的提升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

      王阳明教我们“立志”,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确立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背对动物性面朝神性的姿态。一旦我们确立了这种姿态,就等于为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赋予了一种神圣的意义。所谓神圣的境界,并不是一个处所,而是一条道路。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但是人可以无止境地行走在趋近神圣的道路上。而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无限趋近神圣的状态中向我们敞开的。正如熊十力所说:“凡人无志愿者,则其生活虚浮无力,日常念虑云为,无往不是苟且,无往不是偷惰,无往不是散漫。……人必有真实志愿,方能把握其身心,充实其生活。”“儒家教学者,必先立志;佛家教学者,首重发心。所发何心?所立何志?即不私一己之心之志,易言之,即公一己于天地万物之心之志而已。”

      所谓“不私一己”“公一己于天地万物”,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对于今天犯错的自己,不管外人是尖刻批评,还是先哲的严苛责备,只要有助于找到自身病症,唯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首先感谢对方,然后回到家里闭门思过,该吃药就吃药,该修行就修行。唯其如此,我们才有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健康行走在大地之上,阳光之下,重新过上一种符合真理(念念存天理)的“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种“富有意义的生活”的构建,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入手。而入手处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