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C
觉知魔事第八
梵音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盘为事。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
鬼神魔有三种。一者精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等。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鳖等。若于已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时来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时来者必是鸡乌等。若于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于亥时来者必是猪等。子时来者必是鼠等。丑时来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二者堆剔鬼。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臭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本。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三者魔恼。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一作违情事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二作顺情事则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三非违非顺事。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亦名华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人。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作违情境界者。或作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作非违非顺境者。则平常之事。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或作种种好恶之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相众多。今不具说。举要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诸障道法。如经偈中说。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众军 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呪。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呪。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治病第九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唯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发相者。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二者五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瞋恚。头痛眼暗昏闷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病-丙+习]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咽喉曀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五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二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
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次明观治病者。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推之可知。
有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有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呪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此[1]一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
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更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云何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为用谓随时常用。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何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为别病。因起如上所说。何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何为持护。谓善识异缘触犯。何为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効不虚者也。
证果第十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故经云前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法(不让发)轮入涅盘。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盘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法(不让发)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盘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盘。
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盘经。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盘者。涅盘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盘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盘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盘。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