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孔雀》:生活落了灰却依然是彩色的
顾长卫的《孔雀》算是一部老电影了,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缓慢的,有条不紊的叙述,每一个平淡的细节都在逼近最深的现实与人性。所以从一开始对缓慢叙事的游离到慢慢深入进去,对人物命运的关心,想看高于生活的电影审美会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局给这个贫苦平凡甚至平庸的家庭。庆幸的是,编剧和导演带着对电影的专业与骨气并没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美满结局来哄骗观众,而是以一种这就是生活,对残酷妥协不存幻想的生存逻辑做出水到渠成的交代。
平日沉浸在聒噪快餐电影里,向娱乐至死的商业浪潮里寻求一蹴而就的治愈,哪怕逍遥一时。可是喧闹与眩晕救不了你的孤独,真正的自我救赎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平静。
不完美的东西更能取信于人。平凡人的平凡结局在时代的长河中连一朵浪花也激不起,可它却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因为那些戏也像我们自己。
电影里的姐姐(张静初饰)一直让我为她的命运感到遗憾。她清淡如菊,有着自己的梦想,物质贫乏的时代,她看书拉手风琴喂食精神世界。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小城,她无疑是一个异类。
在安静的不起半点涟漪的春日午后,当姐姐骑着脚踏车拖着水蓝色的降落伞,风一样的行驶在小镇的街道上,降落伞高高的鼓起,路旁的行人纷纷闪躲停下然后注目,姐姐像要去迎接什么似的忘我地骑着,眼神里满呈欢喜雀跃。路人都定格在那,呆滞疑惑,唯有姐姐是流动的、鲜活的。我就这样,内心震颤地笑了又哭了。可车子最后还是跌倒了,连带她把控不住的暗流涌动的青春与理想。
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们总失于选择。选择不的动机,选择是我们抵达的过程。公平的是,命运总会给我们应得的。
当她在田野里和年轻英俊的伞兵军官避适,我以为剧情会以这从天而降的爱情展开,然而并不是。命运的复杂与旁枝斜出容不下这样一份轻薄的浪漫。郎有情妾有意,偏偏让她自已辜负了。
以胜负为条件和军官打球,让本对她萌生爰意的军官望而却步。第二天看到其他女子和军官一起打球姐戏,她生气地走开。没有如愿入伍,这段情就这样搁浅了。
她那样安静得脱俗,军官在开始是爰上她了,处处关照她。但她不知道纯粹的爱情最受不住的便是条件。她的胜负论让军官觉得她只是把他当成了工具,而且她强烈的胜负心让军官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心受挫,所以便拒绝了她。她做错了吗?没有,或者她并不自知。关于爰情的遗憾多与表达有关。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委婉并如实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当姐姐在小树林里为了要回自己的降落伞,不惜脱下裤子的时候,她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形象达到了极致。一个女孩,用自己的贞节去换的,并不是果子认为的破降落伞,而是她所有的梦想与爰情。
我们会因为外貌而爰上一个人,却抵不住岁月无情。英雄末路的军官在街头吃着包子对迎面走来的姐姐忆不出的时候,姐姐说,我跟他们说你会永远爰着我,然后笑笑转身离去,最后在菜摊上偷偷失声痛哭,这一幕看得我于心不忍。这让我联想到《我们遥远的青春》里的蒙蒙看到李然画册落水后的神情,那种怎样用力厮守都拉扯不过命运的放过与释然。更戏剧的是军官最后娶的是那个姐姐当时不屑的,打球时喂他西瓜的女人。
一个她心心念念的男人,一个她自始至终都爰着并也相信被爰着的男人,一个英俊潇洒寄托她全部爰恋的男人,就这样在寥落的光景中再也记不起她。理想的守护与陨落,寄托的支撑与破灭,通通由她自己承担。
理想主义总会遭到挫败,要么过程挫败,要么结局挫败。可人总要活下去,那只好妥协,从夹缝里找出时光对你的温存。
缺少关爱的家庭生活,让她养成了用条件来交换幸福的生硬方式,所以面对爰情时她亦如此。没有足够的爱,所以她用条件,输嬴,对抗与威胁来保护自己,表达自己。她不会示弱,尽管她本来就弱,她不会温柔,柔软或撒娇。她所有想靠近和得到的方式,都是在赶他们走。
遗憾的是她并没有遇到那个看懂她这一切的人。也或许,尽管她遇到了,那个人多半也是破碎的需要被照亮的。所以只能嫁给那些并不如意的男人。
她,自始至终都没能等来那个光亮如星辰的人。因为她并不是。
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选择的。
选择一个优渥温馨的家庭,选择一个饱受宠爱的童年,选择一个天生丽质的相貌,选择一项禀赋过人的才艺,选择一个被爰包围着的人生。
我们得到的,多是它的反面或侧面,所以爰匮乏。
因为爱匮乏所以想获得。因为无法获得,进而想掠夺。而我们常常忽略的是找们自己给予自己爰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得到别人都能给,自己匮乏的爱,别人永远填不满。因为害怕,所以得到多少也会消耗多少。唯有自己坚强起来,看到自身的力量,才能自己长出爱,发出光。
记得在《还珠格格二》集体大逃亡中,紫薇曾与尔康说,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一个破碎的你。听来矫情,可当一个人自顾不暇的时候,他并没有足够的余力。
当你知道,得到是要自己付出自己播种的时候,爱,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