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风物

凤阳:探访明中都古城和鼓楼/141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151人  枯荷听雨hx
手机拍摄 手机全景模式,拍变形了

南行奠祖返程,百度查看,沿途的凤阳境内有明中都古城旧址及明中都鼓楼,便萌生了探访的兴趣,绕至凤阳城内,试图看个究竟。

喜欢历史,故对一切人文的景观和历史遗址心向往之。

凤阳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成长并发迹的地方。 那个曾经叫朱重八的少年,在这块土地上要过饭、放过牛,当过和尚,因此他对这里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一开始朝内酝酿定都于南京。然而不久,朱元璋就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即要把大明帝国的首都,设在他的老家凤阳。

手机拍摄

象每个农民一样,朱元璋有着强烈乡土观念,也许,只有在这里,才是他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史书说,“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因此,从明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历经百万民工六年日夜不停的劳作,一座座雄伟的宫阙相继拔地而起。考古学家后来在中都遗址中发现,中都残存石构件的数量、品种、质量都远超过元大都。大殿蟠龙石础每块都是2.7米左右见方、面积超过7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其气派远胜过历代首都。

然而,最终朱重八先生还是改变了主意,停止了在凤阳建都的计划,虽然许多在建中的宫殿没施,仍在继续中,并最终完工。

当然,皇都再次易址,其中有着复杂甚至是耸人听闻的原因,此文不再赘述。

凤阳:探访明中都古城和鼓楼/141

遗憾的是,这座气势宏大的明中都古城,历经战乱和岁月的摧毁,(仅破sj运动,就损毁中都古城内建筑三分之二),城内外建筑消失殆尽,仅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和一段2里长的古城墙,及古城遗址。

据后来的研究者表明,凤阳明中都古城在建筑艺术上“继承宋世传统,开创明清之新风”,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后来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蓝本。

凤阳:探访明中都古城和鼓楼/141

而位于凤阳城东侧的明中都鼓楼,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也是硕果仅存者之一。

明中都鼓楼又称中都谯楼,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据介绍,它是全国最大的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下有东西向三个券门,正中门上方的白玉额上,刻有朱元璋亲题阴体楷书“万世根本”四个大字。

与全国绝大多数的历史遗存一样,明中都鼓楼也屡遭战乱或人为损毁,又为后人多次重建。今天看到的明中都鼓楼,是1998年按照旧制,在遗台基之上恢复重建的楼宇。但幸运的是,楼宇之下的高达15.8米的台基,连同朱元璋的题字,仍是六百多年前的遗存。一砖一瓦,浸蚀着历史的沧桑。

手机拍摄

如今的中都鼓楼,早已不在是为全城报时用的谯楼了,而是一座朱元璋展览馆。未走进展厅,廊柱上的楹联便令我眼睛一亮。

上联:

            鼓震天威警醒古今英雄圆梦知多少

下联:

            楼藏地气炳彪中外和尚登基第一人

    这付楹联把“鼓楼”二字巧妙地嵌入联中,令人玩味再三。

大殿正门两侧的楹联也很有意思。

上联:

            功业起南天封疆统一三百年来明历数

            佛缘重东土僧俗不二两千载外帝王身。

进入殿中,正冲大门,便是一尊朱元璋的彩色塑像,塑像两侧的对联,用寥寥数字,概括了朱元璋传奇的一生。

上联:

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在这首联中,有意无意间解释了一个关于朱元璋籍贯的问题。曾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此整的地球人都知道,朱元璋是凤阳人。

其实,朱元璋的祖籍并非凤阳,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意思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是江苏沛县,后来举家迁徙到江苏句容县,然后又迁徙到泗州生活。朱元璋的母亲在盱眙县太平乡的二郎庙附近,生下了朱元璋后,被生活所迫,再次迁徙,最后迁到了濠州城,即现在的安徽凤阳。所以,这付联的上联,“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明确地道出了朱元璋的籍贯本不是凤阳,而是江苏沛县,竟与刘邦是老乡。

距离中都古城7公里的明皇陵,即朱元璋父母的陵寝,而他的高祖和祖父母的陵寝,仍在盱眙境内,名为明祖陵。从朱元璋几代人陵寝的迁移,也可看出,朱元璋家族在那个战乱饥贫的年代,不断迁徙的状况。

当然,这些历史的细节,还是留给历史学者们去研究,争论吧,作为一介百姓,到这些有历史遗存的地方走走,看看,感受历史的厚度和时代的变迁,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鼓楼的墙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