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
故乡的路,是记忆中放学的孩子欢快的笑声穿山越岭而来,在书包里勺子和饭盒的合奏中久久回荡;
故乡的路,是一代代村人埋首田间的守望,在艰难日子里写下执着的诗行;
故乡的路,是少年时的梦想,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泥泞路翻越羊儿山、齐岳山走向远方。
这路,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家乡,两端都是满满的乡愁。
我的老家在鄂西南边陲的小村子,距离最近的集市7公里,离镇上18公里。出村的山道只有三条,一条是自北而南通往一个叫作岔口湾的羊肠小道,一条是从南向北去往重庆罗田古镇的石板路,然而,真正行走最多的道路,却是东西走向的那条曲曲直直的泥泞路,通过这条路,人们带着集市上买回来的油盐酱醋,也带回来外面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姐姐到集市上小学,七岁的我开始了每天的长途跋涉,每天一个半小时的徒步赶到学校,在汗流浃背中开启一天的学习。放学路上,时常因贪玩而走夜路。遇到暴雨,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嘟粑坪或者大堰塘段,只能眼睁睁地被淋成落汤鸡,在泥泞的小路上跌跌爬爬回到家时已成泥人。
有一次,我的姐姐和几个同学被数学老师留在教室补作业,由于沉醉于乒乓球的老师忘记,被发现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夜半三更才被拖拉机送到一个叫作草坪的地方,剩下的5公里连机耕路都没有,步行到家时已经是夜里十点,父母批评姐姐学习不用功的同时也感叹道路的艰难。
那时候,最为难行的路当属曹家湾那一段田埂路。我曾想,那一片梯田应当是熟田熟土,也必然是好田好地,因为水活土肥。横亘在梯田中央的路,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十足烂路、难路。雨天,除非长筒雨靴不能通过,走一步鞋掉一次,一走一停,耗时费事。我们往往手拉着手牵引着前行,这条路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更熏陶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品格。同样麻烦的,还有道路尽头那几户人家的狗,长期保持了两条的数量,每次通过,必定凶猛地追赶上一段,在原本就不好走的路上,很是锻炼筋骨。直至如今,儿时玩伴有困难,我还拿“曹家湾的狗都不怕,还怕这点困难嗦?”来调侃和安慰。
那时故乡的路,是那样狭窄、泥泞,走在上面异常的缓慢、艰难。
2002年以后,我到县城上高中,每年寒暑假才回去一次。县城到镇上是沥青铺设的318国道,剩余的路段则是石子铺就的乡道。乘坐在每天仅来回一趟的中巴上的人,大多都是熟悉的面孔,主要是进城进货的店主和上学归来的学生,一路颠簸,提心吊胆,屁股往往被颠得生痛。尽管如此,一想到就要回家了,我心里还是乐滋滋的,那轰隆隆震耳的发动机声,不啻于美妙的音乐,加上车上那音响效果并不算好的萨克斯《回家》,让人幸福得落泪。
后来,去往山外上大学,每每有同学好奇地问起我回家的路。我都会详细介绍,先从南京乘坐开往宜昌的绿皮火车,然后坐卧铺车到县城,运气好便能坐上每天仅有的那趟回大兴的中巴,然后步行三五公里才回到家中;亦或者从宜昌茅坪乘船,经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到万州,舍舟登岸,再乘车到罗田镇,从此再无车辆可乘,徒步10公里左右方可到家。无论哪种路径,基本都要用上一天半时间。路上几经辗转,舟车劳顿,竟也乐此不疲,因为路的那头就是温暖的家。
此外,回家的路上还有车匪路霸。关于山中贼匪的故事,还是隔壁表爷爷在世时告诉我的。现实中第一次遇见,是在2006年的夏天,在无锡前往宜昌的火车上,架不住列车员的推销,购买了所谓的汽车联票。火车停稳,出了站口,便来了一辆小巴士,一个和蔼的大汉,带着我们四五人,转场到了一个公园,跟随不知什么地方搜罗来的十来号人,上了一辆大巴。大巴在依山而建的公园里转悠了两圈然后进入一个偏僻的山包上,停车之后找我们收钱,无论前往何处,一律50元,囊中羞涩、瘦小无力的我躲在角落里竟然不敢出来。最后,挥舞的大棒差点伤及我身……钱还是给了,可囊中再无银子。
夜半,车行至野山关,汽车停在丛林中一家灯火通明的餐馆前,强行下车用餐。所谓的餐,仅仅是稀饭、酸萝卜罢了。吃不吃,都是30元。那次经历,也曾让我有要做警察扫平贼寇的豪气,当然最终也的确干过一段时期的警察,好在我工作的地方治安良好,没有机会与黑恶势力短兵相接。
弹指一挥间,我已过而立之年。定居外乡,对故乡的思念愈浓,一有机会,依旧常踏回乡之路,只是如今再也没有当年的泥泞之罪与颠簸之苦了。绿皮火车早已变成安全快捷的动车或高铁,故乡的路也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和水泥路,豪华漂亮的公交车每天数趟直通大兴。当年长途跋涉两天的路程,如今只要13个小时就能到达。那昧着良心坑害乡人的黑车、黑店想必也在扫黑除恶中灰飞烟灭。而沙帽村的水泥路,像一条飘逸的彩带,连接着村里村外,解决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水泥路的末端距离我家已不到一公里。
今年暑假,带着一家老小回家省亲,在老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夜幕降临,山谷静寂,心灵也跟着净化,我带着家小在平坦的村道上散步,遇到很多前来度假的武汉、重庆、上海等地的“候鸟”,凉爽的天气让他们脸上溢满幸福的色彩。攀谈中,无不表达对我故乡的热爱,在他们眼里,那里俨然成了避暑的天堂。乘着度假经济的东风,不少村人都走上致富路,楼房高高立、汽车家家有、宽带户户通……。
如今,故乡的路既宽阔又平坦,满足人们通行的同时,带动了村里人发家致富。
再老的山坡不嫌陡,只因根还在。正如诗人海桑的诗句:故乡,就是那个你老想回去,却总也回不去的地方;就是那个你纵然回去,却把你当客人的地方。
故乡的路一直镌刻在我的心中,萦绕在我的脑海,不管走了多远,都无法走出故乡的版图。今后,我一定会带着妻小,经常沿着那条融进了我生命的故乡的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