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伪,君子不为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孔子有个弟子叫冉有,他非常有才能,30 岁时就出任了季康子的家宰,也就是当时鲁国首相的管家。
冉有的特点是“侃侃如也”,非常能说会道,他也不像其他弟子一样重视修身,常常帮季康子收税敛财,因此几番受到老师的批评。
这一次,季康子打算出兵讨伐颛臾(鲁国旁边一小国)。冉有来见孔子, 说:“老师啊,季氏准备攻打颛臾了。”
孔子批评他道:“冉有啊,这不是你的过错吗?这个小国是过去周代先王分封的,而且都已经是鲁国的藩属国了,为什么要去攻打人家呢?”
冉有知道老师生气了,赶紧辩解。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他说,这是季康子想干的,我也不愿意,但是拦不住呀!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冉有啊!古话说得好,你有能力就来做官,没能力就快辞职。主君危险却不拉一把,将要跌倒却不扶持,那要你当宰相做什么呢?”
冉有本来想撇清自己,把责任推卸给季康子,现在眼见此路不通,托辞都被老师挡回来了,不得已,只好说了大实话: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呀,那城墙修得可坚固了,而且离季氏的封地非常近,现在要是不把它收拾了,将来必成后患呀。
这才是冉有的心里话,也就是说,冉有是非常支持季康子的,这也是他自己内心的谋划。
终于,孔子对冉有讲了一句重话。这句话振聋发聩,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说:“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不实说自己的贪欲,而非要另找借口加以掩饰的人。”
明明心里有贪欲,很想得到一个东西,却装模作样地说“我不要”,还用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给自己找借口,粉饰自己的形象。
嘴里都是道理,心里都是算计,这就是虚伪,君子不赞同这样的人啊!
最真实的起心动念,往往隐在言辞之后;
最深切的贪求渴望,往往藏在表象之下。
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自己,其实也会如此。
我们口头上说对客户好,起心动念处想的是什么呢?是否已经习惯通过借口达成目的呢?是否已经习惯为自己披上道德的外衣呢?
想要掩饰自己的欲望,但是,在格局境界高的人面前或者在客户面前,一眼就能识破,他们不听你说了什么,而是通过你的神情你的语气洞悉你的起心动念,一切昭然若揭。正如,我们内心里想客户的口袋,口头里关爱客户,客户虽然说不出什么,但任凭你费尽心机,客户就是感觉无法信任你。
伪饰都会被看穿,真实的起心动念藏不住。既然如此,做一个表里如一的君子远比做一个口是心非的小人要好得多。
阳明先生说:“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一个“伪”字,搞垮事业、搞垮人生。
所以,我们说,诚,是做人做事的基础。
何以诚呢?
“诚”不是诚于他人,而是诚于自己,是“不自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欺骗自己的良知,这就叫“诚”。
而要做到不欺骗自己的良知,就需要我们在起心动念处对自己有觉察、有观照。
《大学》讲“慎独”,就是要我们学会观照——在我们心中,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有怎样的念头?这些念头是对他人好的,还是不好的?是有贪心贪欲,还是光明磊落,我们自己都清清楚楚。
常自观省,做一个真诚到势不可挡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