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哲学家学习人生智慧|01 像苏格拉底那样生活:认识自己比见识远
原创:乌丫丫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曾为雕刻匠,后倾心于教育,醉心于伦理研究。
其貌甚丑,其智超人。一生只述不著,其思想却流传千古。
公元前399年,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罪由有二:崇奉新神,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既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又要服从国家的法律,他放弃从监牢逃走的机会,为真理选择饮鸩而亡。
01 一个从未踏出故乡的人,人生是否是一个大写的失败?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高晓松的名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由他作词曲、许嵩演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一经发布,也立刻成为刷屏歌曲。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三年前那位女教师的文艺辞职申请曾一度燃烧起多少人向往远方的情怀。
当生活不被拮据所困,当信息网络不断带来外面世界精彩纷呈的资讯,人们热衷于走出故乡,走出国门。游览世界似乎已经不够尽兴,飞出地球,遨游外太空,成为指日可待的新时尚。
前几天朋友圈流行过一个小程序“ 西瓜足迹”,很多朋友晒自己曾走过的地域。当你对比他人的丰富旅程,再看看自己行走过的一亩三分地,不由得你悄悄羞红了脸。
四处旅行,增长见识,走过足够多的地方,见过足够多的人,经过足够多的事,似乎这样才称得上丰富人生,也似乎这样才不枉此生。
按照这样的人生评价标准,那么,苏格拉底的人生无疑是一个大大写的失败。
因为,除了因履行市民义务而三度从军之外,苏格拉底一辈子都不曾离开雅典,毕生从未踏出过故乡。
然而,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雅典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却蜚声世界,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一生和死亡,皆被视为哲学家的典范。
他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深深影响西方哲学和人类文化。
何为真正富饶的人生?02 真正富饶的人生,应当把握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底线
自从有了朋友圈,我们便可以堂而皇之地晒自己的生活,也能光明正大地窥探他人人生。
有人观看电影首映一场不落,有人一个月阅读20本书,有人三天两头满世界参会,有人常常与世界名人握手言欢,有人遍享人间美味,有人脚步不停游走世界。
为什么自己过着比别人更无趣的人生?为什么所有人的人生都比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怎么办?好心焦。
怎么活?似乎没法活。
非诚勿扰里一个女嘉宾说,她特别想去西藏,因为她觉得西藏是一个特别美好、能够净化心灵的地方。孟非回应说:你的心如果特别肮脏,去哪儿都没用。去一趟丽江就不想工作,去一趟西藏就要出家,有这样的心灵的人,不宜出门,在家上上网就好。
许知远在《祖国的陌生人》里写道:“ 对于我们这些不常在旅途上的人来说,陌生的景物与人群会迅速占据我们全部的注意力,我们被这些信息所填充而暂时忘记自己。这是人生的幸福时刻,你忽略甚至遗忘了自己。但几天后,旅行的感受开始减弱,陌生的广告牌、庄稼地、建筑物不再带给你新的刺激,你开始觉得一切都有点似曾相识,然后开始有点厌倦和视而不见。”
这是多么可怕的感受,你跑出了上千里,就是为了再度验证你所知的一切。
有人说过,旅行的长度由钱包决定,旅行的宽度由目光决定,旅行的深度由心灵决定。
或许,我们应该想一想。
你走过多少路,是否对等于你拥有多少见识?
何况,多少才算多?多少才算够?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为世人留下的一条至理名言。
苏格拉底告诉你,人生的意义,不在他人眼中,而在自己的内心。
生命中充斥着无以言述的琐碎小事,其实大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把握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底线,即使自己过着别人眼中乏味的人生。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你不读书也不思考,那么即使你日行万里,也不过是个邮差。
独处和沉思,是心灵的休养方式。而你,是自己一切的根源。
蜗牛的旅程03 比追逐远方更重要的,是欣赏沿途中的美妙风景
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诱引无数人出走远方。
因为从未走出自己的生活世界,所以渴望出走去远方。
因为厌倦了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世界,所以渴望逃离去远方。
因为发现这个远方和自己曾经的生活世界如此相似,所以从一个远方逃向另一个远方。
远方何所似,我心何所依?
苏格拉底的一则关于远山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是的,做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是的,没有诗和远方,如何安慰时时被生活暴击的人生?
然而,你连眼前的苟且都过不去,还谈什么诗和远方?
远方,并不是万能治愈剂。
除非,你永远在远方之间流浪。
除非,远方永远不会变成此在与当下。
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那位女教师,如今她的脚步去往哪里了呢?在经历了半年的游历后,她和爱人定居在成都古镇,经营起一家客栈。
我们太容易被物欲、荣辱、闪念所俘虏、所捆绑、所囚禁。结果是,身体在流浪,精神在荒芜,灵魂在迷失。
故而,凝神静心,回归生活本身,认识自己,远比见识远方更重要;将当下的生活过成远方的诗,远比疲于追逐远方更重要。
向往远方是一种情怀,拒绝远方何尝不是另一种情怀呢?
我思故我在04 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一过
苏格拉底提醒世人,“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
柏拉图回应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希望我们都学会认识、拷问、翻新自己的灵魂,遇见更有趣的自己,不断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高度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媒介大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警告说,电视和网络媒介让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并非危言耸听。
陈丹青评论说,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我们在物质丰饶中纵欲无度,我们沉迷于充满感官刺激、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无法自拔,我们执念追逐远方才能寻求治愈。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昔日的誓言与梦想?你是否还未放弃坚持,还会时时回望来时路?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你可以,放弃我消费故我在的价值观,学会适度断舍离。
你可以,警惕自己的心灵被大众传媒所操控,学会独立思考。
你可以,放弃某些一时的利益,保护自己灵魂的完整性。
你可以,减少对财富积累的执念,少受物质牵绊,更多关注内心成长。
你可以,换一种眼光与思维看待当下的生活,不要让远方如深渊一般将你吞没。
最后,希望我们不要成为迷失在路上的陌生人。
在路上,从来不止于地理的行程,更重于心灵的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