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培养孩子的“财商”真是大错特错!
听说
孩子财商要从小培养
家务劳动按次计费
就是个好办法
很多的家庭纷纷效仿
真相如何呢
来自网络 感谢分享 通过秀米制作1、西方的有偿生活机制最初来自犹太家庭,盛行已久,人家是这样玩儿的:家长鼓励孩子做家务赚钱的同时,还会让孩子到社区找活儿,孩子们手中的零花钱都是通过帮助家庭或邻居等赚来的,父母一般不会额外提供零花钱,甚至孩子们用劳动获取的金钱,还需要承担家庭的部分支出,到稍大的孩子,他们还需要靠自己工作赚钱支付生活开销。
到了咱们这,就光剩下“付费干家务”,把其他拓展生活能力的部分都丢了。
2、“有偿生活机制”能让离异妈妈将两个儿子在30岁前培养成亿万富翁!这是《特别狠特别爱》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
一样的,被实施的变成了“付费干家务”=“最有财商的犹太人的教育圣典”。书里其他的东西,全部都被忽略了。
3、西方怎么评价付费干家务呢?
让孩子做家务赚钱?看似很好,毕竟资本主义就是这么干的——为劳动支付酬劳。但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即与物质或金钱交换,这种做法却很危险。
通过秀米制作1.孩子唯利是图
如果孩子养成了习惯,那习惯回路就是这样的:做家务(干活)——交易(讨价还价)——奖赏(回报)。习惯了付费,父母就会很难让孩子免费为家里干活,当然也存在少数无所谓的孩子,但大多数孩子却是每当父母叫自己做事情时,都会下意识地在心里形成条件反射——干这活儿多少钱?这种习惯,他们一定会带到校园和社会,所谓的奉献、帮助甚至团队协作都将成为奢谈。
关于这个,有很多尴尬的故事:比如,你请孩子给客人倒杯水,孩子问“倒水多少钱?现在付还是月结?”或者,孩子说“我不缺钱,不干。”还有甚者“妈妈,我给你钱,你帮我写作业,怎么收费?”
来自网络,谢谢分享2.有付出必须有回报的坏习惯
想要付出?先谈好回报。这就是付费干家务很容易让孩子形成的意识。
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吗?成年人摔过很多跤,知道不可能。然而孩子不知道。
很多父母甚至将付费干活的法子用到付费学习、按成绩奖赏等等上面,这种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意识习惯会很容易挫败孩子的积极性。
比如孩子学习语文,用很长的时间背诵一篇文章,就是记不住,得不到父母的“付费”,孩子就很容易急躁,想办法推卸自己的责任或者是找一些捷径(比如在手心做小抄之类)让自己完成任务。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如何获得回报”上,“逐步积累”对他们来说,没有用。
怎样拿到“礼物”是最重要的3.金钱的“抗生素”会失效
付费促动孩子做家务犹如生病打“抗生素”,一开始有效,慢慢地作用减弱,最终变无药可医。
一个故事:某天一个智者被在院子前的孩子吵醒,智者想了个妙招,给每个孩子发了10美元,感谢他们给自己带来了热闹,并希望他们第二天继续来;但第二次智者给了每个孩子5块,孩子们有些不情愿;到最后一次智者只给孩子们每人1块,孩子们都愤怒了,他们甩头就走从此没再出现。
一个实验:他让一班孩子做智力题,第一轮没有任何奖励;第二轮将孩子分成了AB组,A组的孩子被奖励1美金,B组的孩子没被奖励;第三轮时让孩子休息,但有提示说继续做题是他们良好行为的表现。结果A组的大多数孩子放弃了继续做智力题而无所事事地闲逛,而B组的孩子冲劲十足,认真努力地继续做智力题。这就是有名的德西效应。
来自网络 谢谢分享教育的出发点是爱
教育的终点是孩子自己的力量
财商培养
也当如此
孩子做家务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如何做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