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桑塔格相遇的时间

2020-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willson童

(美)桑塔格著. 论摄影 插图珍藏本.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05

已经忘记第一次与桑塔格相遇的时间了,或许是在香港楼上的序言书店里;或许是在洞穴寓言的引述中;也可能是因为观看的方式在约翰·伯格的对谈里;也有可能是在安妮·莱博维茨的人像摄影集里。但她确切是我最早接触的具有哲学气质的女性作家了。她的《反诠释》还在我的书架上,犹如警句时刻提醒我。

这次是因为要给学生上关于影像的课程,遂想到她的《论摄影》。也是因为疫情期间,关于文字、图像、影像上都虚假暗涌,真实与幻影之间让人千头万绪理不清楚。这也不能怪拍摄或者传播的人,而是我们似乎还没有冷静的思考过,摄影术自发明以来,素材、拍摄者与观看者三者间的关系。影像已不仅仅是信息,而是有关美学与道德。

1977年《论摄影》出版,很长一段时间里,桑塔格就在思考照片到底是什么。不难想象桑塔格被誉为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被很多人追捧的,她的学术评论文章对比前辈米歇尔·福柯的《词与物》算是通俗易懂,又喜欢对谈,不忌讳出境。看留下来的影像记录,她的身上有一种冷静理智的魅力,如狂乱迷离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她的观点,固然存在着时代的印记,但有其预见性,今天看来,最重要的是她对事物的反思和阐述方式依然值得品读深思。大胆的怀疑、不盲从、坚守仁心。

影像本无好坏,而是来自我们怎么看。说到底,是一种观看的艺术。桑塔格“在柏拉图的洞穴里”写到:照片在教导我们新的视觉准则的同时,也改变并扩大了我们对什么才值得看和我们有权利去看什么的观念。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最后,摄影企业最辉煌的成果,是给了我们一种感觉,以为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储藏在我们脑中——犹如一部图像集。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看图或者拍摄,桑塔格的文字会让你跳出个人狭小自私的圈子,从社会和国家的层面,思考媒介的工具性和道德层面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热衷于看到的影像,因为那是记忆的视觉再现。但其实我们的高峰体验,除了视觉外,还有大脑中存在的其他感官的整体配合,比如花香、潮湿、嘈杂、酸涩、粗粝等多重感觉。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影像只是一个触发点,因为在场且有经历,因此毋需添加说明,你也会觉得影像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过去的或者陌生的影像,如果没有经验所在,影像还有如此的作用吗?观看者会因为画面而感到震颤吗?在没有类似经历的情况下,影像就只剩下感官的原始反应了。如同去到陌生的荒原,你的第一感觉是距离。所以一旦我们把影像,当作内容曾经存在的一种证据,而希望观看者有所触动和行为时,那么就必须有背景的还原和阐述的辅助了。此时的影像似乎又回到阐述者手里,被掌控被诠释。还有一种情况,是拍摄者真的能够如实的拍摄影像吗?这里的影像虽然的确是真实的所在,可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拍摄者在摄影活动中的身份、目的、行为,似乎都值得我们考虑。

这样一番下来,影像的真实性似乎是无法到达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犹如解谜般的体验是我们真实体会到的。学生已经被绕晕,不过追寻知识的路程中,不就是这样么,先迷后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