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01
在那里,在那时,在初谙世事的朦胧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盛。
人老了,已逝的旧事,往事,故事会常常萦绕心间,越来越清晰如初。有上学考试前的疯狂玩耍,考试中的如坐针毡,考试后的痛哭流涕……
有失落伤感的灰色心情,有相互追求的朦胧爱情,也有互相帮助的同学挚情,还有肝胆相照结兄拜弟的义气深情。情,情,纯洁无瑕的无产者的深义厚情……
夜深人静了,我仍难以入眠,那段时光,那种情愫,那种怀念,刻骨铭心。犹如久酿的陈年老酒,散发着迷人的阵阵醇香……
(一)泥桌泥凳
世代农耕的先人们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往往一个村也没有几个识字人。新中国成立后各村都办起了识字班,扫盲班,夜校或小学。村上的大人们晚上大都去识字班,扫盲班或夜校学习。人们用土坯垒成垛子,用高梁杆在上边铺排后,再用泥巴搪搪糊糊就成了课桌,垒成土坯垛子用泥巴搪搪就成了凳子。
我们上小学时,大都是泥巴桌子,泥巴凳子。家里稍好点儿的学生上学还能带个木制凳子,大部分学生还是坐土坯凳子。冬天的早、晚自习还得带上自制的洋油灯,洋火等 (以后才改称为煤油灯,火柴)农村人都知道,上学识字对一个人一生带来的好处。因此,大人们都教育幼童好好读书学习,学生们也都很自觉。
苦难是一门功课,只要好好的利用它,就是一种聪明,而这种聪明正是成长型思维。与其抱怨环境及其它,不如改变自己去学习,去努力!
(二)食宿学校
我升入初中后,课桌变成了带有书斗二人共用的木制课桌,配有一条木制长凳子供二人同坐。学生们除离家很近的都食宿在校,我们班五十六名学生中有四十多人吃住在校。
男生宿舍是三间相通的门朝北屋子,学生大伙有近六百人就餐,实行头天值班学生报饭制。
每天每顿饭由学生大伙用木制的大盆子盛着,主食用大筛子盛着,再由值班学生去分发。大家常常对稀得照见人影儿,箩卜丝切得比筷子还粗,仅伴有几根鱼娃似的糊汤面条有意见,一位老师恐怕学生们闹事,去给学生们做解释: “面条稀的主要原因一是面条少,二是兑水多。我一定马上向学校反映,让炊事班改进。”
这种类似笑话的表白很快就流传开来,倒也平息了学生们的一时骚乱。时间一长成了师生们见面的流行口语,和印有时代性烙印的幽默笑话。
(三)上体育课
初中学生大部分人食宿在学校。每天有早晚自习,上午有四节课,下午有三节课,根本没时间外出去活动锻炼身体。初中不像小学,一天早、中、晚从家到学校得往返好几趟,不锻炼也是锻炼。为此,国家教委规定中学生每周不得少于二节体育课。
我们爱玩的同学们都期盼着到操场去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整理队伍的立正,稍息,向前看,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齐步走,一二一……
(四)爱上英语
不少同学讨厌上英语课,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学英语干什么?没有实用价值。教英语的仵旺奎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思,上课时不断插讲一些有趣有味的小故事,让我们终生难忘,并渐渐地爱上了他讲的英语课。这也可能就是学识渊博的人士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力,还特别受人尊重的根本所在吧。
记得仵老师在上英语课时讲过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他说:解放前有一财主想为他那宝贝的儿子招聘个英语老师,无奈懂英语的人太少,老师难找。于是他张榜重金招聘,但榜文贴出去几天却无人应聘,财主心想是不是聘金太低?于是增加待遇,几天后果然来了一位风流倜傥的俊俏书生前来应聘。财主大喜,备上好酒好菜,请来多名绅士做陪。
席间,一名绅士说这个咱用的桌子,英语是怎么说的?书生不亢不卑斯斯文文地说“平面四条腿”。众人岂知对错?纷纷说,这老师的英语水平还是挺高的,讲得多好听。这时外边一个打伞的绅士合着雨伞后,放在门口进屋入席,一绅士忙问书生,雨伞英语是咋说的?刚一落音书生便轻快地说“伞把斯”,众人皆赞,都说涨知识了。席间厨师从一个上边粗下边细的坛子里取东西,一绅士赶忙急问,这个坛子英语是怎么说的?书生说“上粗底细”,众人皆伸出大拇指称赞。
书生受到好评,财主很是满意。酒足饭饱后,财主便同着众人支付给了书生丰厚的聘金,双方约定三天后开课。岂知财主一等再等也不见书生的影子,派人去书生曾告诉过的住地查找,竟无此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