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肖申克的救赎》黑人瑞德成功假释的原因,导演的隐喻
2020-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ONE先生_电影视频道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关于希望,自由与坚持的电影。 安迪的神操作,震撼人心。 电影同小说一样,采用黑人瑞德的视角,向我们讲述整个故事。 以旁人视角描述安迪所有行动,很自然地略去安迪的内心戏,所有的计划。这才有后面精彩绝伦的伏笔。
电影中,从开头,中间,结尾,导演穿插了三次瑞德假释审核的情节,戏份很重。而原著中没有这样的情节。 导演想通过瑞德的假释审核表达什么呢? 通过电影,我们知道瑞德,做过很多次假释申请,统统没有通过。 为何最后一次很轻易就通过了? 在梳理因果前,我们先了解两个背景 第一个是美国的假释制度。 美国从1868年开始,制定假释制度。各州成立假释委员会,成员数各州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少的3-5人,多的超过10人。 犯人服满一定刑期(最低三分之一)后,可以申请假释,通过假释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得到假释。 电影中的瑞德对自己的罪行,没有作过多的描述,我只能参考小说中的描写。
我犯了谋杀罪,我为大我三岁的太太投保了一份寿险,然后在轿车的刹车上动了手脚。没料到她载了邻居太太和她的小儿子, 缅因州没有死刑,但检察官让我因三桩谋杀罪而逐一受审,判了我三个无期徒刑,数罪并罚。这样一来,我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有机会假释了。法官还在判决书上说我罪行重大,死有余辜。
毫无疑问,瑞德犯的罪很重。假释的审核肯定非常严格。 电影中,瑞德第一次假释审核,是在肖申克入狱那一天(1947年)。 此时瑞德,已经服刑20年,符合终身监禁的最低假释条件。 此时瑞德对假释,非常地渴望,也充满希望。 瑞德,他极力地表现得像个乖孩子,一切都规规矩矩。 但面对审核人员的问题。瑞德的措辞,全是套话,空话。 在审核人员眼里,毕恭毕敬的瑞德,充满了目的性。 不是真正悔过,更像一种投降
中年的瑞德,已经入狱30年了。经过无数次失败,早已麻木。对于假释成功,已经不再抱多大希望。 对外面世界依然渴望,自由的魅力依旧无法抵挡。 他不断强调,他已改过自新,他变好了。 少了一些圆滑,多了一份敷衍了事。 措辞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空洞的套话。
1967年,老布死了,安迪越狱了,监狱长和监狱警察都倒了。 而老迈的瑞德,对希望,自由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也开始依赖这个又爱又恨的“肖申克”,对外面的世界不再像当初那么渴望。 因为不再像当初那样渴望,瑞德放下了伪装。向委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当年罪行的反思。
我后悔犯罪吗 ? 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 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聊聊 ,让他清醒。 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 只剩下我这个年迈的老头儿。 你盖章吧 , 别浪费我的时间。告诉你一句实话,我已经不在乎了。
最后一句话I don't give a shit。 翻译成“我TM不在乎了”更加准确。 看起来带了粗口,却透着一丝“悲壮”: 年迈的瑞德,对罪行作了忏悔,准备结束听审,接受一生赎罪的命运。 一个人如果能坦然面对过错,心甘情愿接受惩罚,寻求救赎。 才是真正的改过自新。 瑞德假释的戏剧性,让很多影迷调侃: 你要我偏偏不给,你不要了我偏偏给你。 这种调侃,纯粹出于玩笑。最后假释委员的神情说明了一切。 瑞德假释成功,根本原因还是假释委员认定,瑞德灵魂里已经没有曾经罪犯的影子,他已经改过自新了。 真正的改过自新,是发自内心。 流于表面的操作,看似天衣无缝,在老人眼里,也是错漏百出。 小说中,瑞德在书信中提到最后面试成功的原因:
我是怎么了?你还猜不到吗?他们批准我假释了。 经过三十八年一次次的听证会和一次次驳回,我的假释申请终于获准了。 我猜他们放我出来的主要原因是我已经五十八岁了,如此高龄,不太可能再为非作歹了。人总是倾向于展现,自己没有东西。瑞德既没强调自己已经悔改,也没有为自己成功沾沾自喜。 而是用一种自我调侃的方式,轻描淡写过去。
这种心态已经说明一切。 很多朴素的真理,明明放在那里。 年轻人知道,但不懂。总得亲自体验过,才会懂。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电影中,很多关于坚持和理想的感悟,朴实简单,却拥有震撼心魄的表现力,发人深省。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跳出越狱悬疑片类型,成为影视经典的原因。 完。
10年前的神片《传染病》,对疫情的10大精准预演 比韩国电影《熔炉》更夸张的现实,26万会员的N号房间,300万会员ILBE
标题党鼻祖——港媒的标题赏析与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