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44)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
道,无极之心也,本元真心也。生,自生也,无极之心对无极之心的[觉知],即为[生],即为[一]。
当无极之心,只是自然地安住而没有任何的[行为]时,这时是离于一切名相和概念的。老子为这种状态勉强地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道]。
当无极之心,产生了对自体的觉知一念,这一念之动即是[生],即是[一]。
[一],即太极之心。
一生二
因为有了这一念之动,就有了[二],即动静、有无的分别。念生为动,为有,念灭为静,为无。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此[觉知]的过程中,产生了自他对立,将[能觉]体认为[主体],将[所觉]体认为[客体],那么主客之二元对立就产生了,两仪就此确立。
如果没有产生这种主客对立,那么一念之动息灭之后,就会复归于无极。
如果产生了主客分别,[二]就会继续演化下去。
因此这个[二],即是指两仪之心。
二生三
如果一念之后,产生了主客二元对立,那么[二]就开始了向[三]的转化。
[三]是指动静交融、有无互摄、主客互映的一种[冲和]的和谐一体状态。
这种状态是继续演化其他各种状态的基础。
即,虽然产生了动静、有无、主客的分别,但这种分别尚未演化成对立和冲突,而是处于一种和谐一体的状态。
三生万物
当冲和的状态被打破,就失去了和谐和平衡,[三]的状态就会继续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无量无数的状态。
万物负阴而抱阳:
但不管如何演化,动静、有无、主客这种相对对立的属性都会作为一种基本的矛盾冲突而存在,其中动、有、主的一面可以用[阳]性特征来归纳,静、无、客的一面可以用[阴]性特征来归纳。万物皆是阴阳的结合体,其物化静止性的一面即为阴,其灵动变化的一面即为阳。
冲气以为和
当这两方面能够相对平衡和谐交融的时候,就会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力量,即冲和之气。
在观心修行中,有哪些[冲和之气]可以让观心修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呢?
1)静修与动修:静修,即静坐观心;动修,即在工作生活中观心;
2)定修与慧修:定修,即观心时的静定力;慧修,即观心时的观照力;
3)清修与明修:清修,即通过对念头的观照,不断地清净自心,逐渐达到清净无念的状态,并通过观照这种清净无念的状态体悟到自心空性的一面;明修,即通过对观照的观照,不断地增强观照力,通过观照反观观照本身,体悟到自心明性的一面。所谓明性,即指觉性。
4)无修与有修:无修,即安住于本元真心,无私无欲,无我无执,无为无住,心常空静,觉常清明;有修,即要让本元真心的空性智慧在工作生活中生起妙用,这个妙用即是[有],妙用用完之后则复归于无修。用禅宗祖师们的话来说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事来即应,应后即静。
5)净修与乐修:净修,即心无挂碍,心无所住,一丝不着,落落清净;乐修,即安宁祥和,和谐喜悦,自在逍遥。
以上这五个方面,皆是相互结合,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和谐交融。
然后再将这五个方面相互融合起来,五气朝元,归原合一,就可以形成更加强有力的[冲和之元气],有了这样生机勃勃的大智慧元气,我们的生命智慧就会生生不息,青春常葆......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生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这是因为阴阳平衡、阴阳交融的生机力,是生命的力量之源,而生命充满了生机力,就会感到充满了生命力,就会感到生命本有的快乐。这种生机力,即是一切生命创造的源泉。当缺乏这种生机力,生命就会衰弱,就会灭亡。
所以对于生命而言,是不喜欢一种单一的状态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阴阳交融的冲和之气才是生命所喜欢的。
而王公以为称
王公,即[自我]之心。自我有个特性,即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自我喜欢自称为孤、寡、不谷,就是因为自我的这个特性所导致的。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当生命演化到了[自我]与[世界]之矛盾冲突非常严重的时候,所有的客观对象——[物],就成了生命的消耗者,而不是生命的滋养者。这时,被物欲所迷惑的生命就会以生命去追求物欲,通过物欲的满足来寻找生命的快乐。但其实却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迷失得更深了,生命不仅没有得到滋养和生化,反而被物欲所污染,生命的能量不断被消耗,生命本身也不由自主地向物化的方向堕落。而生命在物化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生命就沉重一步,生命的自由度就减少一步。这就是生命的迷失和堕落的过程。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那就是反向而行。不断地减少物欲,清净身心,让身心得到生命能量的滋养而不断升华。我们在精神升华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生命就轻松一步,生命的自由度就增加一步。这就是生命的觉醒和升华的过程。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古代的圣人们就是这样教导如何升华我们的生命的,现在我也秉持同样的这样的教导。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如果听不进圣人们的教导,而是一意孤行肆意妄为迷失在物欲之中而不知道觉醒,这样的人是得不到好结果的。
一个人是否能够听得进良言忠告和劝导,是决定是否进一步教导下去的关键和起点。
所以,对于那些听不进生命觉醒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心生讽刺和嘲笑的人,即是老子站在他面前,也是没有办法帮到他的。佛家亦有言,佛门虽广,而难度无缘之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也只好祝愿他好运吧。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