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本该衰老但却年轻的城——广州
最近的朋友圈都流行晒自己18岁时的照片,一一翻看觉得很有意思,许多人同那时相比都变了模样,但眉眼间又依稀还有当年一些印记的残留。我未能找到自己18岁时的照片,却在时隔8年后,回去看了看18岁时生活的那座城——广州,见了三两陪我度过那段岁月的挚友。许多思绪,希望可以通过文字梳理、记录。
18岁时的广州,对于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四线小城市姑娘来说,是个新奇又挑战的存在。当我还在以摆脱约束而雀跃,上蹿下跳寻求所谓自我实现时。同学们只是带着淡淡的笑看着我,没有鄙夷也没有羡慕,会认真的听我夸夸其谈,然后依然准时准点带上保温杯去自习,按部就班的考证、找兼职、安排实习,平淡而坚定的往前走着。这样的生活,在那时的我看来,实在是没什么意思。殊不知,在以后的岁月里,那种坚定的平静成了最求而不得的东西。
离开广州后,天南地北也走过一些城市,感受过每个城市自己独特的气质,才慢慢的砸么出些许味道来。广东人不像北京人民那样自带天朝首都,必须得器宇轩昂的范儿;亦没有上海人民那样认为自己已处于时代最前沿,尔等皆须以我为标杆的腔调,他们更多的是内心有着很强烈的自我认同,但对于外来陌生事物亦报有看看也无妨的心态。以一种谦逊又不失自信的态度,在一波波经济浪潮中,稳稳的占据着一线城市的地位。
30岁时再次来到广州,却让我对这座城、这些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来的路上,我并没有预设会有怎样的转变,毕竟大城市的发展不都是那样,多了些高架,起了些高楼,人还是一样的忙碌。但是从下飞机开始我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气质上的转变。起初,以为是因为进入了旅游区才会觉得不同,后来,才发现真的是整体气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让我先是感到一些讶异,转念一想,又不经会心一笑。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粤语使用的频率大幅的缩减。当时读书时,连我这样完全没有语言天赋的人,都受环境所迫不得不学习粤语,虽然到最后也讲的磕磕巴巴,但这就是可以找到兼职的一道基本的门槛。曾经以为这是广东人固守着自己文化的方式,是上升到信念层次的坚持。但这次从下飞机开始,遇到的所有服务人员张口一定是普通话,虽然有很强烈的口音,但是依旧努力说着。难道是因为政府强制推行普通话的原因?不会,我离开才八年。即使推行普通话,能影响的只能是在校生、政府服务部门,不可能造成如此快如此广泛的影响。仔细一想,答案不难发现。最可能的原因是近八年来香港经济的大幅衰落,而内地经济的迅速崛起,广州的经济主要支撑力量由珠三角地区已经转化为内陆地区,而务实的广东人悄然的不带任何拧巴情绪的放弃了我曾以为他们奉为信念的粤语。
第二件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事情是正佳广场的转变,广州天河区的正佳广场是当年最早的一批CBD,之前也见过许多老牌的商场,在市场的变革中,要么是固守老黄历最终逐渐衰落,要么是彻底改头换面,但由于很多方面的限制,一副老姑娘硬要扮作新嫁娘的模样。但是正佳广场却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他放下了自己曾经是这个城市最繁华中心的架子,在里面开起了一个超级大的海洋馆,还在地下一层开起小商品市场,同时原来的商品专柜还是保留着。虽然整体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但是也是因为这样的经营的多样性,吸引了各种消费群体,依旧保持了当年人头攒动的风光景象。
八年前的广州让我看到的如果是他在顺遂时的谦逊包容,那么现在的广州,让我仿佛看到一位曾经风头一时无两的领头者,在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时,始终保持着对变化的警觉,直面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已渐渐变为束缚自己发展的瓶颈,果断的舍弃,真正的做到过往不追,踏实转变,坚定向前。这需要的不止是敏锐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一种气度和胸襟。
广州这座城市之于我并非拥有多少美好回忆的地方,反而曾经在这的日子过得格外的艰辛。但我发现我对她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因她总是能引发我的思考和反省。节前许多事情堆在一起,一度让自己的情绪和状态都变得很糟。但来到这里,看看好友们都那么努力的生活着,承担着比我多得多责任,但就是依旧是那样淡淡的一句“是很辛苦,但是没办法啊!”再无更多抱怨和愤懑,再看看这座本可能开始衰老但又不断激发自己生命力的城市,突然顿感安慰,哎!到底还是自己浮躁了呀……无论对于谁来说,挑战一直都是常态,最重要的应该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平静和不畏惧。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