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的家长会忽视的“空间敏感期”
经常从新闻上看到“熊孩子”们遭遇各种困境求助于消防员叔叔,头部或手指被栏杆、盆罐、小孔……各种框,孔卡住。
“熊孩子”被卡集锦
家长在感到心疼,有一丢丢想笑的同时也有着这样的疑问:“熊孩子”们为什么热衷于各种钻孔、抠戳小洞,并乐不此疲?
1
孩子处于空间敏感期的表现
(1)喜欢扔东西
孩子首先会发现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拨拉到地上,然后寻找,再拿到高处,拨拉下来。这是儿童最早的对空间的感受。
(2)喜欢塞东西
一个空间里边的能抖出来,外边的能塞进去;所以孩子见了洞洞就会把一个东西塞进去;这个活动在儿童1岁左右的时候非常频繁。
(3)喜欢堆东西
孩子开始不断垒高、推倒,再垒高、推倒,这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是对空间感受的过程;这个感受是孩子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4)喜欢钻东西
孩子会对一个狭小的空间非常感兴趣,比如钻到大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耍,钻山洞等等。
(5)喜欢爬东西
孩子对爬到某个高处有兴趣,如反复爬楼梯,是孩子运用身体对空间把握的一个过程;孩子不走着下楼梯会倒着下,原因是孩子对手的把握超出脚,他们必须对手有把握以后,才有决心和心理能力使用腿,这是身体对空间的探索。这时孩子对爬窗台、桌子、楼梯、栏杆会有巨大兴趣。
(6)喜欢跳跃
这个过程孩子除了在感受空间的大小外,还在用他的皮肤、肌肉、身体所有的东西来感知空间有多大、多高、多远;孩子发现自己从这个高度往下跳的时候,心理已经能够承受了,就会跳下去;孩子透过经验发现对这一空间高度得到把握,能够再一次承受,就会探索更高的空间。
……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她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指出:“这是因为孩子的空间敏感期到了。喜欢狭小的空间正是孩子在空间敏感期里的一种表现。孩子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空间中感知不同的空间。上下、里外、空旷与狭小、方圆。只有在小的空间中孩子才有明显的空间感。孩子通过感知不同的空间感进而建立空间的概念。”
2
空间敏感期是什么?
蒙台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发现了:“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
她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氏将其称为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是0-6岁的一个持续发展时期。
很多父母认为空间的智能是想象得来的,但实际上,最早的空间智能就是靠身体感觉出来的。
儿童并不知道“你”与“我”的距离有多远,而是通过身体的感觉才能知道,而这种感受为孩子未来的空间智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孩子会通过身体或者某些行为去探索空间,比如:孩子爬到沙发上再跳下来,孩子把东西扔出去,把东西叠起来然后再推倒等等,这些在成人眼里的“淘气”,都是孩子探索空间的行为。
通过不断的探索,孩子得到空间感,从而形成空间概念。
3
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帮助孩子?
但生活中,孩子对空间的探索常常不被成人理解。
空间的敏感期可能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很多家长因为害怕,不许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许从高处往下跳,不许孩子钻到一个小地方……
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当孩子处于空间敏感期时,请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1)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要阻止孩子
家长应当收起家中的危险品,比如将插孔安上保护盖,垫防撞桌角等,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
在安全范围内支持孩子的感知、探索行为,为孩子准备拼插益智玩具、积木,皮球等,为孩子准备小帐篷或用大纸箱做成小房子让孩子钻、爬等。
只要家长做好适当的防护,让孩子去多多尝试,这样对孩子的体能、心智发展都大有裨益。
(2)在允许的范围内为孩子营造独立的空间
比如说孩子喜欢躲在衣柜里玩玩具,家长不要觉得这样孩子会不舒服就进行干预,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享受独立空间的机会。
如果觉得衣柜不是很适合,也可以用大的纸箱子来进行替代,相信孩子也是很愿意的。
(3)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更多尊重
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就进行指责和批评,弄倒了积木会批评,乱扔东西会批评,表面上是规范了孩子的行为,实际上却是没有给孩子更多的尊重。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出发,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家长可以与宝宝一起游戏,比如玩不腻的“躲猫猫”游戏,比如准备一个纸箱子、报纸团或小皮球等一些不易损坏的玩具,一起比赛往纸箱投掷,看谁投得更准。可以告诉他,物品要物归原处,扔了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放好。
当孩子的空间敏感期需求得到满足,孩子的探索能力,自我创造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做的,是在不影响孩子探索的合理距离里,保护他们的安全,做他们背后的保护伞,不过多的干预他们的“调皮”,给孩子爱和自由,让孩子充分完成对空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