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偏方之薯蓣丸
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一位中医朋友提到“薯蓣丸”,我很感兴趣,随之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汇总分享给大家。
一、概述
1.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谓: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2.古代剂量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䓖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3.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薯蓣(112.5g) 当归 桂枝 神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37.5g) 甘草(105g) 人参(26.25g) 芎䓖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22.5g) 柴胡 桔梗 茯苓(各18.75g) 阿胶(26.25g) 干姜(11.25g) 白敛(7.5g) 防风(22.5g) 大枣(100枚,为膏)
4.煎服法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5.方歌《金匮方歌括》陈修园三十薯蓣二十草,三姜二蔹百枚枣,桔茯柴胡五分匀,人参阿胶七分讨,更有六分不参差,芎防杏芍麦术好;豆卷地归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药捣;蜜丸弹大酒服之,尽一百丸功可造;风气百疾并诸虚,调剂阴阳为至宝。
薯蓣丸用分计量,卅薯百枣廿八甘,
十曲豆卷桂地当,六芍芎术麦杏防,
七阿人参三干姜,五茯柴桔二蔹帮,
蜜丸如弹尽百丸,虚劳风气百疾康。
二、方义方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益非常赞扬经方薯蓣丸,说这个药是理全法备之方。
1.“风气百疾”
从薯蓣丸证来认识,考《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眩第四》有“薯蓣丸方”,该方即《金匮要略》薯蓣丸去阿胶加鹿角胶、黄芩,主治“头目眩晕,心中烦郁,惊悸,狂癫”。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载有“大山芋丸”,药物组成与《金匮要略》薯蓣丸同,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华,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动血,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气,喜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又治风虚头目眩晕,心神不宁,及病后气不复常,渐成劳损。久服补诸不足,愈风气百疾。”上述两方所治病证,可以认为是《金匮要略》“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病候的具体描述。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就指出: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正说明,生长万物之“风气”则为自然之气,为正气; 害万物之“风气”则为客气邪风,为邪气。“风为百病之长”,在“虚劳诸不足”的情况下,由于气血虚损、正气不足,易招致风邪侵袭而发病。需要指出的是,张仲景所称风病并非单指一般的外感病,而更多的是指与“风”有关的多种杂病,如风眩、中风、风痹、历节、惊悸等。
2.薯蓣丸方药释义
方是仲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 要正确把握仲景原意 , 则主要当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来理解此方。
首先是薯蓣丸中如何体现扶正。 既然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 , 扶正当然要从气血阴阳入手。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营卫生化之源 , 故重用薯蓣健脾, 使脾胃得以健运,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 这与《金匮要略》教材中的认识是一致的。再用四君子汤来益气 , 补气之虚 ;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且干姜、甘草相合又有“辛甘化阳”之意 , 共奏助阳以补阳虚之效。 或谓, 言及补阳 , 非附子功力最佳, 为何补阳不用附子? 方后云“一百丸为剂” , 说明此方为长期服用 , 而附子大毒 , 若长期使用恐有中毒之弊 ;且阴阳俱虚 , 若用附子之辛热过燥,又恐过燥伤阴,故不用附子辛热温阳, 而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用四物汤养血和血, 与大枣相合共治血虚 ;再用阿胶、麦冬滋阴 , 芍药合甘草又可“酸甘化阴” , 如此则可补阴之虚。 此十二味共呈补气血阴阳诸不足之功 , 达到扶正目的。
其次是薯蓣丸如何体现祛邪。原文云“风气百疾” , 说明感邪的多样性, 既有风邪又有可能有湿邪、寒邪、热邪等, 要如何使用祛邪药物才可面面俱到地避免各类外邪的入侵呢? 仲景认为外邪入侵, 首先易袭阳经, 如能在阳经将外邪驱散,则邪将不至内侵。 故仲景选用长于散太阳之邪的桂枝 , 擅于散阳明之邪的防风 , 擅长散少阳之邪的柴胡, 共奏散三阳之邪之功 , 使外入之邪在三阳得以消散。 或有问, 散太阳之邪功最佳莫过麻黄, 为何不用麻黄反选桂枝呢 ? 一者麻黄辛温发散力偏强 , 本为正虚, 若发散太强, 则恐汗出太过让表卫更虚 ;二者外感之邪既有寒邪也有可能有热邪, 若外感热邪, 用麻黄则稍嫌太燥 , 而桂枝虽然辛温,但温性较麻黄为弱, 且再配合方中麦冬、干地黄等可制其燥性 , 即便感受热邪也可使用 ;三者桂枝合方中芍药还可调和营卫, 营卫和调 , 则外邪易散。 此仲景用桂枝、防风、柴胡之妙也。
此外,由于脾喜燥而恶湿 , 主消化饮食 , 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利,则易生湿积食 , 故再配伍豆黄卷化湿和中, 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湿邪之效 ; 麯(即神曲)消食健脾 , 以消食积。
用上述药物已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 与病机之正虚感邪已可对应起效, 为何还要加桔梗、杏仁、白蔹、 历来《金匮要略》教材对此三味药的解释更是模糊不清。 其实, 在上述药物扶正祛邪基础上, 又再加入这三味药 , 正是体现了张仲景的高明之处。 正虚感邪 , 治当扶正祛邪 , 一般医生这等道理自不难明, 但正虚邪侵还会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 则非中工不能明也。 由于正虚邪侵 , 人体气机必然会发生升降出入的紊乱而加重病情 , 所以临床上常见一些正气虚的病人兼见腹胀、胁痛等假实症状, 所谓“因虚致实”也。因此仲景在方中加入桔梗合柴胡之升 , 白蔹合杏仁之降, 以恢复气机之升降出入 , 如此才可谓治疗正虚感邪的完整治法, 才不会导致“虚不受补”的现象出现。这种先考虑到正虚邪侵会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发生异常,而加入调理气机之品的治法 ,正体现了仲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张仲景治虚劳是以祛风,补虚,破瘀三法。薯蓣丸证的病机特点是虚劳诸不足,兼挟风气为病。尤以虚劳病,气血阴阳俱虚,抵抗力弱,外邪容易侵袭人体致病。因此用薯蓣丸,加入诸多祛邪药物,扶正兼以祛邪,寓祛邪于扶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