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专题编委 家园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尺瑰岩》

【徒步看天下】为何暴力何其多,治了一个个,还有后来人

2019-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徒步独行

这段时间,家庭暴力与校园暴力的新闻消息刷遍了眼球。

重庆一位家暴男被美妆博主的妻子曝光。从视频上看,家暴男从电梯间强行将女子拖出,就凭这样的行径,就可以推断出这位男子的暴力程度有多狠。

事件发酵后,这位男子仍是很猖狂,在微信与微博的个性签名均展示出盛气凌人的不服态势,可见暴力到了极限,且无药可救。

一名姓蒋的影视明星吧,反正不太熟悉,妻子是一位外国女子。近日,该女子也通过社交软件曝出了被家庭暴力的惨痛事实。

一位在粉丝心中无比完美的明星形象,人设顿时崩塌,不禁让人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别看他长着一副清纯俊郎与和蔼善良的外表。

发生校园里以及幼儿园里的暴力,也是数不胜数。很多家长们看到孩子被霸凌欺辱后,均是火冒三丈、气愤不已,恨不得冲上去狠狠狂揍一顿回来。

可还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位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从外面的监控里看到了孩子被老师殴打。愤怒的家长冲进园内,狂揍老师一番,最后落得打孩子的老师与打老师的家长双双被关进拘留所。

近日,还有一位温州男子吴某,在多次遭遇妻子辱骂、威胁自己及父母生活备受困扰的情况下,无奈地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同时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希望法院“帮忙”让老婆“远离我,远离我的父母”。

过后,浙江温州苍南县法院矾山法庭发出首例保护男性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法官表示,之前人身安全保护令大都保护的是女性,此案现实意义在于体现《反家庭暴力法》面前男女双方一视同仁。如果男方是弱者,遭受女方家庭暴力,同样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

暴力何其多,治了一个暴力者,纷纷还有后来人。难道暴力在我们的认知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武器吗?

1.暴力倾向者起源

有人说,单身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倾向;

有人说,从小见惯了父母间暴力行为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倾向;

也有人说,缺乏素质教养、心理阴影扭曲、生活不如意的人,更容易有暴力倾向。

我想,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绝对的客观依据。纵观当今暴力事件的发生,暴力者的身份职业与知识水平各异,谈不上是某个固定人群。

2、以暴止暴一定是错误的方法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当你面临或者遭遇暴力时,需要拿出更为暴力的行径,方能制止暴力。如果秉持此观点,最终的场面便是永不停止的战斗和无休无止的恶战。

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训:冤冤相报何时了。今天你把我给打了,明天我把你打回来,后来你又把我打回去,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以暴力来制止暴力的方法,只能生出永远不能停止的纠纷。

3、法治的社会里,不容许有暴力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法治的社会环境里,唯有通过法治,才是解决一切恩怨的最佳办法。

不管发生了什么,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也好。我们的社会已经建立了惩治暴力的健全法律与措施。

当暴力发生的时候,请不要默默承受,大胆地将暴力事实曝光与举报出来,让法律去严惩一个暴力者,方是一个最佳的处理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遏制暴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