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源起奈良

到奈良做一把团扇,感受方寸间镂刻的美

2019-07-19  本文已影响4人  叙说文化美物控sisi

sisicicixixi 公众号:源起奈良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介绍过奈良这个宝地有非常多的传统工艺品(《奈良传统之技》),被列为日本保护传承工艺,奈良独有,这里的手艺匠人握着祖宗传承的手艺,守着自己的小日子,通常就是一辈子。很多朋友看到“源起奈良”的公众号后,开始迷恋奈良的唐式建筑、风土人情等,到奈良后会购买许多传统工艺品做纪念:如赤肤烧,一刀雕人偶,奈良笔,奈良墨,角细工等。

造物之人,之艺,之意

奈良的手工艺人都称自己为工匠,而不是艺术家。工匠在古代的就是造物之人。中国的历史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可以说是造物史。到了明朝,极致的器物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为生活方式,每一件器物都是艺术品,同时也是生活用品,当时的文人雅士能把日子过得像行为艺术,寄情于物,可见造物极其重要。

去奈良次数多了,逐渐明白工匠造物是一种精神信仰,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日子的情趣,离开了物,就没有仪式感与载体了。匠人一生一意造物,工艺精益求精,生活习惯风俗赋予了器物各种精趣、情感、情怀等小情愫,所以这些工艺品都轻易圈粉,被我们爱上。

买买买是旅游乐趣之一,当地的工艺品涵盖了历史、人文、民族精神、观念等,反正就是购买理由充分。每年从奈良回国后我有好长一段时间吃土,真的有砍手的冲动,买买买买太多。

但能够在匠人大师的指导下,亲手造出一件工艺品,虽然都是半成品,只完成其中最简单的部分,那也足够兴奋,特别值得晒朋友圈了。毕竟,走马观光与亲自动手体验,后者感受深刻多了。

额,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上一期我去学做了奈良笔,通过体验其中两个步骤,全面了解了奈良笔。这段时间我正在用那支号称自己做的奈良笔习字,这么勤快的动力部分来自于可以炫耀一下自己做的毛笔,哈哈。

这次,学做团扇。

团扇与折扇

不要以为工匠都是老人家,池田含香堂的第六代传人,当家的是一位帅帅的小哥哥。池田含香堂大概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工艺传承至今第六代,全家人都是奈良扇子、团扇的著名匠人,现在池田匡志是主理人,母亲和奶奶偶然帮忙,一个家族坚定地守着奈良扇子的传统工艺。

现在空调电风扇必备,还有人用扇子?当然,而且还越来越流行,近来古装偶像剧泛滥,差不多每一部每一集都会出现扇子,于是很多爱好者到某宝上购买DIY古风扇子。而且别忘了扇子在不久前因为某一线品牌成为最热的时尚单品。一个女生轻摇扇子,既可以时尚女王范也可以走女文青人设,扇子绝对是凹造型的道具之一。

奈良时代和汉唐有着频密的交流,团扇就是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我国最初的团扇,不是扇风所用,是一种给贵族“装”排场之物,古代皇帝用长柄大扇显示他们尊贵的地位。有侍从在后面高举着这种扇,不嫌重,越大越威风。据说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当时团扇又名宫扇,纨(wán)扇,西汉以后,团扇形态上有了改变,变的小巧,开始用来取凉。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加以绣画。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扇面,扇柄不长,有了专用名词:“团扇”,也叫“合欢扇”。出自汉代《怨歌行》中“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到了唐代,团扇已经成为当时的时尚单品,仕女们随身携带之物。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风姿卓越。

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也是宫廷贵族,用来作为族徽,一直到平安时代末期,庶民百姓才被允许使用团扇。这和我国情况差不多,一开始都是贵族显身份,摆排场的必备装备。

顺带一句,我国宋之前称的扇子都是团扇,是不能折叠的。到了宋初,由日本和朝鲜(高丽)传入了折扇,没错,折扇是舶来品,在元、明、清折扇扇艺蔚成风气,如果说团扇是盛行于唐女子时尚单品,折扇则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积极挥毫,比拼诗画之物。所有文人都喜欢在折扇方寸内题诗作画,成为传统。

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所以流传下来了制作团扇的工艺。据说奈良团扇最初是由春日大社的神官们制作,当时的团扇样式比较朴素。后来兴福寺伍太院僧人将镂空扇面引入团扇制作中,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一个以制作团扇为业的岩井善助。

现在的奈良团扇,扇面使用传统天然染色的和纸,附于细竹之上,扇面上镂刻各种图案,最常见的是是鹿、藤花等最具奈良特色的图纹。镂刻成为奈良团扇的特色。

方寸间镂刻世间的美好

我在百年老店池田含香堂所见,远不止于此,各种绚丽的镂刻图案,有些还是正仓院珍藏唐时期的图纹,更有池田含香堂创作的各种图纹。池田含香堂的团扇,常规规格,扇面长约23.5厘米,侧面约23.0厘米,手柄约14.5厘米,在这方寸间镂刻出各种美,色彩艳丽,图案繁复,却自带古韵,风雅十足。

店铺不大,墙上挂满了色彩缤纷的镂刻团扇,看着就让人心情都变得美好。另外玻璃柜里还珍藏着池田含香堂的获奖作品,还有各代匠人的代表作。早期的团扇扇面也有使用其他纸张,印花图案的团扇。在明治初期,池田含香堂第二代Ikeda Eisaburo在奈良市发明一套水印装置,掌握了水印技术。成为代表奈良的行业之一。第四代Ikeda Shigeru继承了奈良镂刻团扇的传统,只用镂刻作为扇面的主要装饰。也成为了池田含香堂的招牌作品。总体来讲,以前的团扇风格更华丽,镂刻的图案更复杂,所以是珍藏品放在玻璃柜里吧。

制作团扇的工具并不复杂,半个木庄子,和纸,刻刀,浆糊。但做成一把和扇,需要耗时一年。因为池田含香堂至今坚持每一步都传统人手工艺制作,甚至连和纸的染色也亲手做,保证用原始的无毒的植物染料染色,和现代工艺染色完全不一样,团扇的扇面呈现的光泽和质感明显丰厚,古朴雅致。

我体验的当然是最简单的工序,就是在和纸上把池田匡志早就用油墨复刻的图案镂刻。体验者拿到都是普通的裁纸刀,用塑料板做垫,扇骨扇架子都是早已经做好的。

奈良团扇的扇骨比日本其他地区的团扇多一倍,也细一倍,所以奈良的团扇特别耐用。而和纸因为经过染色和处理,扇面的色彩也可以保持长久。一把扇子,可以用十年不是问题。

奈良团扇制作共十三个工序,制作团扇的工具,包括刻刀,都是匠人自己做的,当然也包括镂刻的图版。原材料一根一根柱子和一张一张白色和纸到了池田含香堂,一年时间,就变身为团扇。因为原材料及扇子成型后必须自然晾干,制作团扇对气候要求也挺特别严格,过分潮湿和干燥都不可以,再加上和纸的天然染色也讲究气温,一年能做团扇的日子就只有天气特别好的几个月。

池田匡志在介绍奈良团扇的时候神情严肃,在指导我做镂刻扇面的时候倒很有耐心和细心,简直是一眼不离看着,随时纠正我,对我提出的各种奇怪问题,他都尽量回答,实在不知道如何回复,笑着很无奈,我要求使用匠人使用的工具,或者给我尝试弄一下扇骨头,都不获批准。他说,除了学习,还靠感觉和积累。其他步骤不可能立刻学立刻用,十年的功夫才能开始会弄扇骨。

后来也证明了,本以为镂刻和纸和简单,但力度刚好透过双面,并且线条流畅,还真不容易。而且我还自作主张地把两只猫的图案临时发挥,改成了一狗一猫,差点就刻断了,刻错一刀就全功尽弃了。幸好老师及时提醒,并帮我完成最难的部分。上浆糊的时候,更不容易,两张和纸平铺在竹架子上,要粘贴牢固有不起皱,力度和手法都很巧妙。在老师的帮忙下完成了制造,但不能立刻取走扇子,要等扇子自然风干。

我买下一把红色团扇让这位第六代传承人在上面签名时,池田匡志竟然觉得不好意思,他说自己比起父辈差远了,他仍在摸索学习中,不是什么大师啦。在我检查下,他满脸通红地为我签了名,刚好他妈妈到店,太幸运,一次见到两位奈良团扇的匠人,果断合影。

玻璃柜里一个银色的证书,还有几代匠人的照片,见证者池田含香堂对奈良团扇工艺的守护及功绩:

池田含香堂奈良团扇制造的大概步骤简要总结:

1.染色 在和纸上用圆形刷子染色,使用传统天然的植物染料

2.干燥 将染色的纸悬挂在天花板上进行干燥

3.油墨复制绘画好的图案 堆叠纸张,将四个角拼接在一起,将顶部设计的模板放在顶部,然后用带墨水的刷子将图案复制到纸张上

4.水印 桌面上放一叠纸,大约20张纸,然后用薄刀切出图案

5.粘贴 用石膏板敲打和纸和扇骨,将自制胶水涂在日本纸和扇骨上,然后将扇骨对齐,粘上。

6.干燥 将粘好的图扇吊在天花板上,干燥过夜

7.以防万一 沿着一块扇骨运行两个匹配的竹角,令骨骼支撑承托扇面

8.手糊 纸张的图案附着在对称为扇骨和手柄关节的部分上,用作加固和装饰

9.切割 切除团扇外周边的额外骨头和纸,用木槌敲击令扇骨掉落

10.边缘 在切割扇面的边缘涂上纸或丝,使整体美观

这几个步骤都是当时看到的,但总共十三个工序,少了三个,应该是如何把竹子弄成团扇骨架,这么细这么密的的小竹条怎样分布形成扇状。这也是我最好奇的部分。可能店铺地方不大,只能做以上几个工序,另外三个工序需要更大的空间裁竹子,没法在店里展示。

池田含香堂目前是唯一仍使用最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团扇,特别是镂刻扇面的店铺了。除了日常销售,可以预约参观及体验手工课,是个集体验、展示的奈良团扇浓缩的资料馆。池田匡志说从小就耳濡目染,知道自己肯定要继承奈良团扇的手艺的,从来没想过从事其他行业,这个家族天生的使命就是保护继承宣传制造奈良传统团扇,让这个工艺一直延续下去。

上图是池田含香堂第三代传人Yoshitaro的作品,名为”冲向海浪”。他设计了一群鸟儿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乘风破浪。制作于1955年左右。日本和纸和竹子为原料,图案是春日杉。团扇的边缘和手柄部使用紫色丝绸。

大家有兴趣可以到池田含香堂为自己做把团扇,不过记得要提前预约。平时到七点就结束营业了,晚去就错过了。

地址:奈良市Kakushocho 16(三条街)

电话:0742-22-3690

预告:近来更新有点慢,读不起各位,我会尽快把上次在奈良体验的课程上刊。下次,我们去做和果子吧,边做边吃,最后吃撑了,吃货本色,和果子算不上珍馐百味,但却有一种人间烟火的滋味。

奈良宣传员:刘詠施

策划编辑:刘詠施

文 /版面编辑/‘视频刘詠施 摄影/蛋蛋

部分图片由池田含香堂提供提供

特别鸣谢:奈良县厅

注:所有视频、图文版权属于源起奈良,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留言哟!

声明:源起奈良公众号是奈良县厅委任宣传专员刘詠施主理,一切事务由刘詠施亲自对接,其他个人及工作室一律不能使用公众号LOGO及名义进行对外事务。

探索日本,缘起奈良 多谢关注公众号:源起奈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