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人物读书

别人家的日子,别人家的爱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553人  沐沐周

翻唐诗宋词,有个好玩的发现:写男女相恋相思的,一抓一大把,而且花样百出,缠绵妩媚,极尽妖娆,仿佛五颜六色的烟火,轰轰烈烈绽放在高空,在暗夜里一闪一闪,闪得人眼花。

结婚以后的呢?仿佛烟火燃放的时候,力气用得太猛,结果瞬间归于虚空,寂寞到万籁无声。

当然,没有大数据支持,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无论《全唐诗》,还是《宋词三百首》,以夫妻婚姻生活为题材的,数量明显少于爱情诗。

“后来,王子和公主就结婚了,从此,他们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许多童话的结局。听到此处,小女孩们把托着下巴的小胖手,不约而同放了下来,长长地舒了口气。好了,黑衣魔法师和骑扫帚的巫婆,统统都被打败了,结婚了,就好了,一切磨难都结束了,从此天下太平,幸福万万年。

——其实,过来人都知道,结婚才是刚刚开始,经营婚姻更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抖擞精神,穷一生精力应付。

婚前是城堡里的公主,闺房前一面大旗烈烈招展,上书两个大字“可爱”,因此,简直可以理直气壮的啥都不懂,每天的重要功课是:把两个天真的大眼睛眨一眨,嗲嗲地说:“真的吗?人家不会哦!我好怕怕哦!么么哒!”隔三差五这么来一记,少女形象维护得妥妥的。

结了婚,就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等到十八般武艺般般精通,可爱牌公主也操练成了黄脸婆,一不小心,剑走偏锋,甚至会操练成河东狮。于是发现门里面两个人的战争,实在门外面的魔法师和巫婆,还要“结棍”(苏州话,厉害的意思),真真把人烦煞哉!所以,“婚姻宝典”之类的书籍、讲座,一直挺热销的。

我喜欢一本古代的“婚姻宝典”——《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的穷书生。书的内容很简单,自传体,记录了自己和妻子陈芸,23年的家居生活:

莲子老了,壳又黑又硬,把两头磨薄,找个空蛋壳塞进去,放到正在孵蛋的老母鸡翅膀下,等小鸡孵出,蛋壳里的莲子,也在毛茸茸的温室里,加温了二十多天,取出莲子,种在加了燕巢泥和天门冬的花盆里,开出的莲花,只有酒杯大,碧绿的荷叶,缩得只有碗口大,亭亭可爱。

室内焚香虽然风雅,但是烟雾缭绕,让人不爽,怎么办?把沉速等香料,放在饭锅里,隔水蒸透,在小火炉上,安置一个铜丝做的小架子,离火一寸多高,慢慢烘烤,其香幽韵而无烟。

夏天到了,荷花早晨开放,晚上花瓣收拢。用纱布缝一个小纱囊,撮点茶叶,傍晚的时候,把纱囊小心放置在荷花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泡茶,香韵尤绝。

长方形盆里先铺上沙子,再铺一层黑色的木炭,种上白色的黄芽菜,黑白分明,有淡墨花卉的意境。我查了下资料,以沈复的经济实力,文章写到的黄芽菜,肯定是一种便宜的家常菜,只是不知道究竟是大白菜,还是韭黄,凭我的直觉,应该是苏州人爱吃的韭黄,细长的叶片,飘逸袅娜,颇有兰花的风姿。大白菜圆胖胖,直挺挺杵在那里,画风明显不对劲。

总之,他们很穷,标准的贫贱夫妻,但是他们的生活,很好玩,很文艺。

用比较严谨的说法是:他们卑微而不卑贱,平凡而不平庸,认真经营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鸡毛蒜皮一经他们之手,立刻活色生香。那不经意间流露的学识、才情和浪漫气质,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讲到文化,除了感谢高山仰止的一代代大师,不要忽略许多像沈复夫妇的平头百姓。他们是散落民间的武林高手。

武林高手不一定要住在华山之巅,武林高手也不一定是吐纳烟云、餐风饮露的半人半仙,也有隐身闹市的,和邻家阿哥阿嫂一样,你耕田来我织布,但偶一出手,自然显示出修炼多年的内家功夫。

如果生于当代,开个公众号,每天写写美文,发发照片,肯定会成为草根名号,点击量可观。

可惜他们是弱者,惯常的姿态是逆来顺受,过分善良的天性,令他们连起码的自保都不会。偏偏,上帝他老人家也喜欢柿子单拣软的捏,所以这对夫妻一个劲触霉头,最惨的就是被父母逐出家门。

独自在外地上班的公公,人老心不老,想娶个小老婆,照顾自己寂寞的单身汉生活。留守苏州的婆婆一肚子不开心。可是一夫多妻制,贤惠的女人在这事上必须大度,没有理由公开反对。

因为识得几个字,公婆之间书信来往,全靠陈芸代劳,多做多错,老夫妻之间的不可说不可说的矛盾,全转化到了陈芸的头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陈芸恪守孝道,选择了沉默。公婆愈发生气,以为她目无尊长,傲慢无礼。

沈复作为夹心饼干的中间那一块,两边都不能够得罪,估计日子不好过,所以书中这一段的记录,语焉不详。

反正,最终的结果是:陈芸的忍气吞声没有息事宁人,反而被公婆赶出家门,病死异乡。这等于犯了七出之罪啊!封建时代妇女的最大悲剧了。从这一点来说,陈芸做人是失败的。

祸兮福之所倚,有时候,退让也是一种进攻,她彻底俘获了丈夫的心,以致丈夫毅然决然和她一起离家。

民间小调《摘石榴》唱到:“打一个包袱我就跟你一道走,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那是一个未经开化的乡下女子,性格豪迈,没啥顾忌,在园子摘石榴,无意中遇到了情郎,把石榴和父母双亲,都扔了不要了,干脆就跑了。

沈复的情况可大大不同,他是封建士子,饱读四书五经,清朝又是以孝治天下。上有高堂,下有儿女,自己除了会写诗作画,百无一用,没有挣钱的技能……离家与否,顾虑重重,沈复的内心,肯定激烈地挣扎过。江南一介文弱书生,关键时刻的决绝,丝毫不输给铜琵琶铁牙板的关西大汉。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步。例如,那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牺牲夫妻情分,委曲求全,换取孝道,就是一种更符合常规的选择。面对连深爱的妻子都不敢维护的陆游,沈复可以自豪地说:“余勇尚在,谁人贾之?”

精明干练的王熙凤女士说过:贾府这一大家子,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套用过来,沈家内部东风和西风的较量,陈芸无意中获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兵圣的最高境界,令人佩服。

《浮生六记》插图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深深地佩服林语堂对沈复夫妻的赞美:“在他们面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

是什么,赋予了两位弱者让人谦恭敬畏的力量?

我想,是爱。

因为爱,沈复选择了站在妻子一边,从此颠沛流离,而始终不离不弃。“有情饮水饱,知足菜根香。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因为爱,本来有点丑的陈芸,变身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语)。之所以说她丑,是因为沈复老老实实写到:“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意思是陈芸长了龅牙,不漂亮。

出身贫寒、本没有多少文化的陈芸,在丈夫的指点下,自学成才。这对夫妻,亦师亦友,一个愿教,一个肯学,诗文唱和,惺惺相惜。腹有诗书气自华,令观众忽略了她的龅牙,把她认作美女。

因为爱,沈复写下了《浮生六记》,本意不是为了仕途经济,调子和身段,自然都放得很低,平铺直叙如流水账,记录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浮生六记》初看平淡无奇,而细读则心荡魄移,其清新质朴浑然天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被俞平伯比喻为“一块纯美的水晶”。

如果没有《浮生六记》,谁会知道沈复?微如草芥的穷措大,一生毫无建树,落入历史的长河里,连水花都不会打一个。可以说是陈芸成就了沈复。

好的女人,总是善于成就男人的,陈芸算是一个典范,全国妇联应该给她颁最佳贤内助奖,或者最美中国媳妇奖。

《倚天屠龙记》结尾,赵敏和张无忌有情人终成眷属,周芷若虽然煞费苦心,在这场多角恋爱里,却最终失败。她心有不甘,晚上约张无忌做最后一席谈,张无忌以为她会设毒计刁难,暗暗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没想到的是:

周芷若嫣然一笑,说道:“你们尽管做夫妻、生娃娃,过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会想着我,就只不舍得我,这就够了。”说着身形晃动,飘然远去,没入黑暗之中。

傻小子张无忌糊涂了,心想:“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

其实这层意思,很多人都糊涂。直至张爱玲写了小说,“红玫瑰白玫瑰”理论横空出世,并用 “红砂痣和饭黏子、床前明月光和蚊子血”做比喻,掰开了,揉碎了,说透了,世人才恍然大悟。

周芷若虽然不会写小说,但是她已经悟透了此中深意。她年纪轻轻就做了峨嵋派掌门,果然比一般人有水平。至于张无忌和赵敏结婚以后究竟怎么样,金庸并没有继续写下去,读者只好凭自己想象,去补充了。这是金庸的聪明。

以此对照,23年了,依然爱惜彼此如朱砂痣和明月光,依然把对方当做自己手心里的宝,沈复夫妇的婚姻,真真儿难能可贵啊!

扯远了,就此打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