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美国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
说美国高等教育比中国的好,那么到底好在哪里呢?
在过去,人们通常认为美国有更先进的科技、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或技术。今天的中国大学,钱是基本不缺,加上互联网的作用,很多时候资源并不比美国的差。事实上,美国高等教育的真正优势,在于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译“审辨式思维”)的重视。
“批判性”听起来有点不明觉厉。这里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批判性思维”在美国大学中的重要性。参加过旧SAT考试的人,对“批判性”应该印象深刻。考试的三大部分(阅读、数学、写作)里,最重要的一项成绩是阅读,标准说法为“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SAT能够被所有美国大学认可,原因在于这个考试的设计十分厉害,能够通过其分数,基本预测一个学生在大学是否能取得学术上的成功(顺便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美国大学不重考试成绩,实际上对于SAT这样精心设计并且实践验证有效的考试,仍然非常重视)。新SAT将阅读与写作合并为“有根据的阅读和写作”(evidence-based reading and writing),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维”包含两个最核心的元素:下定义,做论证。
下定义(defining),即是清楚明白地说清楚一个东西的性质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说清楚一样东西的本质,又要划清这样东西与另一样东西的界限,或者还要知道里面包含的具体内容(比如“美国的大学”这个概念里,包含“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等)。
做论证(reasoning),简言之就是从已知推断未知,或者是检验一个既成的观点、信念,不论这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而任何论证,都必须是有根据的(evidence-based)。例如,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必须知道作者是以什么为根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作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并且评价其论证是否合理。又如,当你发表一个缺乏论证的观点时,能够第一时间自我觉察,不一定需要旁人指出。
这里为大家介绍两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著作,借此进一步探讨批判性思维到底长什么样。
首先是Vincent Ruggiero的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版面世,至今已经出到第9版。这本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把“我认为”(I think)与“我感觉”(I feel)区分开来。如果不理解“批判性思维”是什么,不妨对照一下“感觉”。感觉是一种混乱的、不加鉴别的、没有根据的活动,通常也缺乏建设性。批判性思维恰恰相反,强调论据充足、论证合理的“认为”(当然也包括“不认为”)。
其次是Browne, M.Neil; Keeley与Stuart M. 合著的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这本书区分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海绵式的思维方式”,即有水就收;一种是“淘金式的思维方式”,凡事都加以“批判”,即在分析、反思之后才吸收。如果你大概知道批判性思维是怎么一回事,但还是无法下手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凡事多提问,尤其是“学会正确地提出问题”。如果没有问题,要么是真的懂了并且认同这件事或对方的观点,要么就是不懂到连问题也无法提出。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面对事物的态度——知难行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