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一)—再读陈寅恪《柳传》二五四、2024-10-04
河东君崇祯十二、十三年之踪迹,先生所引用资料为《湖上草》及《柳如是尺牍》两种资料。先生所用版本,为中国科学院藏二书之抄本,后有长洲林云凤之题词,先生以为是汪然明刊刻河东君诗集及尺牍之证据也。先生提及之版本,有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二书合并为一册,后无林氏题词。又有杭州高氏藏有明刻本《湖上草》及汪然明《尺牍》,某有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柳如是诗文集》一册,影印本,如先生所言,《湖上草》为写刻,《尺牍》宋体字,上有“曾在旧山楼”印,乃虞山赵次侯宗建家旧物,今藏浙江省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版本《柳如是集》亦用此版,惟非影印而。另外,先生亦参考王秀琴女士胡文楷君编选之《历代名媛书简》版,是先生说明资料来源也。
《柳如是尺牍》全名为《柳如是与汪然明尺牍》,共三一通,其中前三十通为河东君自崇祯十二年游西湖至十三年冬,留住牧斋之我闻室期间,与汪氏之书信。第三一通,为河东君向汪然明通报,已经与牧斋联系,并索要《尺牍》几册,以飨同好。汪然明拿来,作为跋,一则为表明尺牍之真实性,二则为炫耀自己为冰人,终成正果,前有林雪林天素序言。先生首先笺释第三一通,然后笺释林序,然后或单独一书,或数书合并,一一笺释今典,用以说明河东君此二年择婿之困难,其中尤为困难者,是牧斋之学生谢三宾。专门用一篇幅叙说谢氏之诗有关河东君者,是先生以诗征史之最好例子,颇可读。
某2024、8、21日作完网上笔记,一直读此章至10、1日,一点笔记不敢作,包括纸质笔记。盖读此章节,是一大幸福也,足可见先生之逻辑,之联系,实在是可以浮一大白而无需就菜也。诸君其随某观之。
先生首先笺释第三一通,以其关涉汪氏刻行此书之年月故也。书曰:尺素之至,甚感相存。知虞山别后,已过夷门,延津之合,岂漫然耶?此翁气谊,诚如来教。重以盛心,引示明恺。顾惭菲薄,何以自竭。惟有什袭斯言,与怀俱永耳。武夷之游,闻在旦夕,杂佩之义,于心阙然。当俟越槖云归,或相贺于虞山也。应答小言,已分嗤弃,何悟见赏通人,使之成帙。非先生意深,应不及此。特有远投,更须数本,得飞桨见贻,为感!非渺诸惠,谢谢。四箑草完,不尽。
先生根据汪然明《春草堂诗集 暮春辞家闽游》诗题及序言,先判定此书之写作时间,以为:故知书中所谓“武夷之游”即指然明赴闽访林天素之行。此行开始于崇祯十四年辛巳暮春,河东君既言“闻在旦夕”,则河东君复此书时恐既在是年三月间也。引用林雪之序言后,先生又曰:然明之刊此《尺牍》实在崇祯十四年暮春以前,故先由杭州寄示林天素索叙。其第三〇通乃河东君于崇祯十三年庚辰在牧斋家时所寄者。(详见下文。)今第三一通云:“应接小言,使之成帙。特有远投,更须数本。”则是然明于未赴闽前已将成帙之刻本寄与河东君,否则河东君不能更向然明索取数本也。由此观之,然明初刻为《尺牍》实止于崇祯十三年末,其数共为三十通,此第三一通乃河东君于崇祯十四年暮春以后所寄者,汪氏遂取此间附于前所刻三十通之后。以意揣测,此附刻之时间当在然明于崇祯十五年壬午夏间自闽返杭后所为,其时距河东君与牧斋结缡不久。此简有“此翁气谊,诚如来教。重以盛心,引示明恺。顾惭菲薄,何以自竭。惟有什袭斯言,与怀俱永耳”之语,可知然明原函必多代牧翁劝说之辞。今好事既成,故取河东君允答之札附于其后,不仅以之作跋可以结束一段因缘,且用以庆贺己身介绍此段美满因缘之成功也。然明用意殊深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