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下》18:道不行,则陷困厄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孟子·尽心下》17:绝对不是儒家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孟子说:“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是因为一行诸人没有建立起与两国上下沟通、联系的通道。”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困厄于陈蔡之间这件事,后世读书人有各种各样的发挥。

《韩诗外传》中,塑造了一个义正词严、滔滔不绝的孔子,作者借助孔子教育子路这个场景,让孔子扮演了一回怀才不遇者的代言人,把尧舜、伯夷、叔齐、关逢龙、伯乐等一干人搬出来,讲了一通君子不得其时是都会有“陈蔡之困”的道理。

很显然,至少在孔子一行困与陈蔡之间这件事上,《韩诗外传》只能当作小说去读。

孟子当然不是小说家,不愿意为此创作出一部编排圣人的小说,而是从自己的视角,分析了其中缘由。他认为孔子一行之所以在陈蔡之间陷入困厄,是因为一行诸人没有建立起与陈蔡两国上下沟通、联系的通道。换句话说,孔子一行让陈、蔡两国的君臣感受到了危机,而师徒一行又与两国君臣没有合适的对话通道。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有段时间住在蔡国,正赶上吴国入侵陈国,楚国前往救援,楚国大夫听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派人下聘礼邀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君臣听说了,因为两国君臣的一些做法为一向讲求仁义的孔子所不能认同,再加上楚国是能决定两个小国命运的大国。所以,两国君臣一致认为不能让孔子为楚国所用,于是各展其能暗地里派人围困孔子。致使孔子一行困与陈蔡之间的原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在这个背景下再来看孟子的归因——对话通道关闭,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孟子看来,一行人处在陈、蔡两国之间时,有那么长的“外交”斡旋窗口,没能与陈、蔡两国君臣建立稳固的对话通道,多少有些欠妥。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很多信息的真伪已经无法具体求证了。所以,再去评判孟子的归因是不妥帖的。只能将之作为一家之言来听、来参详。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后来人而言,总会比当事人多处一个更大时空的评判维度与空间来。孟子所言,无非是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进哪座庙拜那座庙里的神仙。长期住在某地,又不主动建构其与该地的对话通道,的确有些说不过去。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当事人的认识。

《论语》就这件事,专门对子路和孔子之间的对话进行了细致记录。“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种情形下,子路愤怒了,几乎有点“揭竿而起”的冲动,他讲“君子以有穷乎”时,差不多已经是怼天怼地对空气的状态了。试想,在蔡地寄居了那么久不见两国君臣有个访贤问能的姿态,楚国原道而来闻名下聘,刚刚有点有人赏识的意思,陈、蔡两国君臣居然跳出来百般阻挠,而且是用下三滥的手段暗着来的,任谁都无法容忍。

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们,君子当然也会有困穷的时候,但君子困穷的时候,仍然是君子的样子。小人就不同了,到了困穷的时候,该干的,不该干的,人干的,不是人干的,他都能干得出来。

孔子教人——君子如何安处困厄。

孟子教人——君子如何避免陷于困厄。君子当然有自己应当持守的道,但这个道的特性是动态的,要么早早离开,要么上下交通,否则,便很容易陷入困厄。

孔子温良恭俭让,不影响他教出拍案而起的子路,自然也不影响后世的孟子保留自己深邃思辨的长处。

道不行则陷困厄——值得琢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