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个人品牌,你将无可取代
今年的《歌手》尚未播出的时候,节目的总导演洪涛就哭着上了热搜:“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没请到大家期待的歌手。”
但就是在总导演并不满意的阵容中,有一匹黑马就那样杀了出来,一开口就燃爆全场,给垂垂危已的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个人就是Gai,“我命硬学不来弯腰,一山还要比一山高”里“比一山高的”说的是他自己。愤怒、暴躁、怼天怼地、但对女朋友无敌好的社会Gai是粉丝们对他的概括,“一个在嘻哈圈里谈人品的社会主义Gai”是另一位嘻哈冠军出事后人们给Gai贴的标签。
说这么多,其实我没有完整的看过中国有嘻哈,也已经好几年没看过歌手等大部分综艺。在17年结束的时候,说起嘻哈我都还只知道埃米纳姆(Eminem)。
但是最近两年,好像我总是会被强制的被进行某种设定。比如现在说华语嘻哈歌手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是Gai这个陌生的名字,而不是我追逐了一整个青春的周杰伦。
许多朋友纷纷也表示自己好像“被强制性的进行了某种设定”:想看脱口秀我脑中就会浮现出大头死变态王尼玛的笑脸、想听相声我们会想到郭德纲额荤段子、说到企业家我们会想到马云的鸡汤。
甚至早在我还只知道用电脑玩蜘蛛纸牌的时候,别人告诉我说学英语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奇怪的词汇:李阳、疯狂英语……
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对我们脑海中有映像的事物感觉更亲近、可靠。当我们产生相关需求的时候,大脑便会从信息库中直接将它调取出来,而不需要重新审查。因为我们的大脑机制决定了:当我们产生某种需求的时候,通常只会在自己的心智空间里寻找。
这也是那些大牌每年都不惜投放巨额的广告的原因:LV的皮鞋、爱马仕的包和劳力士的表真正使用过的人很少,但是当人们经济能力允许,它们便是各自领域的首选。
但是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过去,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将这种效应运用到个人身上——我们更愿意为产品本身投资,这样相对风险更小、收益更快。
然而互联网产业和人工智能的渐渐的兴起,时代快速发展:每一款新的APP产生或是一种创新式的服务方法出现都有可能颠覆传统行业甚至使其消失:人人面临失业的风险。
工作或者说好动作的定义随着工作本身的不断迭代也一起被推翻。原来只要坚守岗位就衣食无忧的时代不再,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人即使在岗也人人自危。这一切都让人们渐渐认识到了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在传统职场,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标签都是简单的与职位或者职业相关:白医生、杨经理、销售小王、顾问李姐……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虽然手机上有着这样的一个联系人,但对这个人却毫无印象。
在这样的标签下个人的特征被的削弱和掩盖:白医生姓白还是姓李并不重要,只要他是医生就足够了。个人对于市场的需求几乎毫无竞争力可言。
但是现阶段人们显然无法满足这种现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更够给客户和市场留下印象,都希望能够人们有应需求的时候想起来的“那个谁做那个什么好像还不错”。
因为只有这样,不管是行业衰落或者兴盛都不会对你的生存产生任何影响——在你个人的能力范围内,始终存在足够的市场需求。
而个人品牌的价值也在于此:它相当于你的标签,时时刻刻告诉大家,你是谁,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价值。只要这个价值不可或缺,你的重要性就一直都在。
你的个人品牌越鲜明、越突出,你就越容易出现在有潜在需求的人们脑海中。当有需求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第一个想到你。让你得到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同时,你在的表现又会印证你的能力,强化你的个人品牌。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以为说:个人品牌不就是当下大热的IP ,不就是自媒体吗?没错,不管是IP还是自媒体都需要去打造个人品牌。但是个人品牌却不局限于IP或者自媒体。
可以说,只要你需要跟人打交道,无论你是在企业上班,还是自由职业者,你都需要维护好你的个人品牌。个人品牌是人们提到你的时候的印象,这个印象中又会附带怎么样的标签。反过来当人们提到这些标签相关时,又会想起你。
就像没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李阳,人们知道有这么一个疯狂连口语的家伙,大家对李阳的标签是:英语老师、口语很好、疯狂英语等等。所以当我们想要练习口语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的第一选择会是“李阳疯狂英语”。
同样的,在以前的武侠小说中作者们都会使得主要人物有“独门绝技”,不管他是蒙面还是易容,只要他使用这门绝技便是他无疑。因为独门绝技便是作者给他的标签,是他的个人品牌。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个人品牌的优势之一:更低的认知成本。当我们能够成功的打造出个人优质品牌之后,个人品牌的优势还会进一步的扩大。比如:
更高的溢价:得到更多人认可后供大于需,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空间;
拥有话语权:确定了品牌就确定了你在行业中的地位,你说话就是权威,这就是价值。
最重要的是个人品牌最大的魅力还不止于此:个人品牌最大的魅力在于他不需要你是行业中最优秀的,它只要求你是「个人品牌」最鲜明,能够让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那一个。
我们不放回想一下那些能够出类拔萃、不断获得机会的人,一定是当下能力最优秀的,最踏实肯干的人吗?
或者说,刘谦是中国最优秀的魔术师吗?张雪峰是最好的考研老师么?不是的,但是他们在他们行业中是个人品牌的佼佼者。
因为一个品牌,能被受众记住,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回想起来,那么它就成功了。而当你只是一个职位的代名词,你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承担起这颗螺丝钉的职责。
当然想要去塑造一个个人品牌也需要投入许多:
比如, 有意识的塑造个人形象。
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擅长的,喜欢的定位。定位不能盲目,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否则你很难坚持下去,因为打造自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定位最好聚焦到细分领域,做细领域,不要什么都做。打造个人品牌,需要的是在米的宽度上,深耕100米。
另外,即使拥有了个人品牌,也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维护,否则很快就会被人忘记,不喜欢的领域很容易半途而废。
给大家提供两个非常重要的小技巧:开始注重自己的仪表,换一家新的公司对于你的个人品牌塑造都很有帮助。
比如, 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职场素养。
找到个人的定位后,在个人现有的岗位上对标优秀,通过弥补自己的差距。
个人品牌是依附在处事方式、职业水平、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人际沟通、危机化解这些维度之上的,是否是硬实力一试人家就知道。
所以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羽翼,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等相应的软实力。
比如, 抓住一切展示机会进行占位。
互联网时代,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或者说了解一个品牌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百度、谷歌、维基百科!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百度都没你资料你跟我说你有名?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占领搜索引擎。各个网站的专栏,比如:百家号、搜狐、简书或者微博、博客甚至百科都要想办法得到认证。
如果在“权威”站点能搜到很多你个人的各种作品或事迹,甚至媒体的报道,名人合影,人们对你这个人的信任会立即增强。
另外,你还需要不断的“背书”。
互联网时代爆炸量的信息让人们的信任度和注意力都下降的厉害,你需要不断的在人们心目中加强自己的形象感。
再之后,你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手段来促成成交。
最后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低调是一种美德,而高调是一种智慧,但是过于低调,你会失去很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