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恋爱、性、婚姻”圣三一的破与立:日本少女漫画范式规则分析
文:剧作修行中的拾穗人
声明:本文是一篇“技术性”的学习笔记,目的是分析以女性观众为目标的商业剧作的类型和规则。不是文学评论,或者别的什么论文,仅仅是个人的学习笔记。
作为男性作者,接触到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剧作故事逻辑后,发现两性对故事矛盾、角色和主题的设计思路差别非常大: 普通女性观众不关心宏大叙事,而更关心具体的人物关系。女性一方面要跟男性一样对抗环境,另一方面,女性还需要对抗被男权社会定义的女性身份本身。所以女性成长的转变结果,也比男性视角更复杂。这其中的关键线索,就是女性如何看待和定义“女性身份”。
之前对韩剧中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故事模型做过笔记,在横向与美剧、日剧的对比中,接触到了一批日本漫改剧。这些剧即有脑洞轻奇的创意,也有高度类型化的结构。这让我想到,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战后的日本发展出了“少女漫画”这种细分门类,如果能对这些作品予以分析,一定能对我这样一个男性作者有很大帮助。所幸找到《少女漫画、女作家、日本人》一书,粗读之后,觉得很有启发。所以特别整理笔记,希望对其他朋友有所帮助:
日本少女漫画的发展分几个时期:孕育期、黄金期、过渡期(新浪潮)和当代。其中以黄金时期(60~70年代)最为突出。因为在之前的孕育期,主要是男性作者在创作以女性为读者的作品。虽然不乏名作,但是总体上并不具备代表性。而少女漫画在80年代之后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更准确的说是从传统中萌生的新支流,后者对于少女漫画中的一些核心范式观仅仅是补充,而不是颠覆。
反观少女漫画黄金时期出现的一些类型规则,移植到今天的剧作中都普遍适用。所以姑且可以把这些规则称为以女性为读者的作品中的“古典规则”。其中所谓古典是指跨阶级、文化和时间的普遍适用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古典规则”所描述的是一个女性普遍希望的理想世界。而相对于现实而言,这个理想世界更多的提供一种意淫和逃避,而缺乏关照和批判。即便如此,古典规则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出发点和参照系。现总结规则总结如下:
1. 幻想世界。故事发生在一个作者虚构的幻想世界,它与读者的现实不发生关系。这个世界是作者和读者无意识对现实世界的逃避的愿望的产物。这个“幻想世界”可以是欧洲中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或者彻底架空的魔法世界,也可以是貌似时髦的社会或校园。
2. 身份越界。女主角可以成为传奇性的角色:女王、公主、女富豪……,这中间体现了读者对现实身份的越界的期望。
3. 感情安全区。故事的世界往往提供了女主角一个感情安全区,周围人对女主常是谅解和友善的,其中即便发生误会,也会很快澄清解决。并且女主常有一个“备胎”。少女漫画中也常出现,陌生人家庭的情节,也就是来历完全不同的人互相关心,组织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的故事。
4. 理想男性。在故事中设定的恋爱对象,是女性身份认同的人格化表象。或者说这个阶段的男主角,与其说是男性,更准确的说是来自女性作者的幻想,是女性人格的分身。
5. 三位一体。在少女漫画中,恋爱、性、婚姻是三位一体的。
6. 爱之自我肯定。少女漫画的核心主题是女性需要通过恋爱,得到来自男性的自我肯定。
7. 爱之“纯爱决定论”。只要是真实的爱,就必然结出果实。美貌和聪明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爱”本身成为唯一的标准,使得不同阶级,不同外貌的女性更加平等。
8. 爱之“献祭”。由于女主角的自我肯定来自男性的爱,再加之“纯爱决定论”,那么这种爱必然指向一种绝对“奉献”的爱,而这又必然指向一个结果,就是女性的强烈完全的自我放弃。而且最为整场自我放弃的最高点,“性”成为女性的全然的自我放弃的最后仪式。性成为“我是如此爱你”的一种终极证明。这种理想主义的观念仍然是围绕“恋爱、性、婚姻的三位一体”展开的。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不得不说仍然是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桎梏下、主动或被动的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9. 爱之圣母情结。漫画中的女主角常常选择包容、理解和支持受到排挤和迫害的男主。这种情节的另一个变体就是“浪子回头”。放浪不羁的男主为清纯的女主金盆洗手、浪子回头,原因是女主角的包容和理解。其实在这个模型中,女主角虽然名义上被称为“灵魂伴侣”,但是实际上上在充当充满包容力的“母亲”的角色。
10. 家庭问题。少女漫画中常以母(继母)与女儿矛盾为主,罕见父女问题。早期少女漫画中离婚问题被涉及的较少,即便出现家庭问题,也会出现经过主角的努力,父母间消除了误会,家庭问题被解决为结局。中后期,离婚情节开始常见,但是常被转换为前述的“陌生人家庭”模型。
11. 耽美。“少年爱”成为了日本少女漫画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读者对同性恋有时髦真正的了解,相反的女性读者借助与自己无关的少年的身体来尝试和体验那种性的危险世界,并获得了一种具有安全感的秘密乐趣。
以上总结出的模型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少女漫画中对爱的定义:1. 爱是通过男性的自我肯定;2. 爱前人人平等;3. 爱的终极仪式是性;4. 爱是成为母亲。由于《少女漫画、女作家、日本人》一书中研究的是少女漫画,这使得“母性”这个概念没有得到展开讨论,如果追加一些高年龄段的女性爱情剧,可以进一步得到一个基于“母性”一词的“理想化”的男女关系图景:1. 性是仪式化的、次要的。紧密的感情关系是核心;2. 男主在其他女性面前是无性欲的(只对女主有性欲),是专一的,服从的;3. 男主为女主提供一切(男性是工具和消耗品),或者说男主以爱的名义对女主的无条件付出。以上也可以看作是具有女性特征的“权利欲”的具体表现。
我在个人的学习中,暂时定义以上规则为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商业剧中的“古典规则”,并把它作为横向对比其他女性剧的一个参考基点。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具有以上价值观的作品可以虽然被定义为“理想主义”的,但是它不是理想的终极标准,而是令观众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幻境。剧中这种世界恐怕从未,也无法被实现,它只是女权发展到一定阶段(女性获得了教育权和创作权,但是其他权力仍受男权压制)的产物。我认为一个社会中女权越得到落实,针对女性读者的商业剧作中的这种“理想主义”成份就会越低。换而言之,女性越社会化,越独立,其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关照的焦虑越低,适应这种女性读者的作品的价值观也会更客观,更具有可讨论性。
日本少女漫画在8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不同分支,其中最为激进的分支彻底打破了“恋爱、性、婚姻”三位一体,直接讨论青年人当下的恋爱的瞬间,其故事抛弃了黄金时期的“古典”,而更类似西方现代文学的趣味。日本少女漫画另外一个分支就是讨论工作后的成年女性恋爱的青年向女性漫画,相对前面提到的“古典”,则是一种现实主义。不过主流的少女漫画的目标读者仍然停留在高中毕业以前的在校女生中,这从最近日本漫改剧的女主角都是女高中生可以看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主流的少女漫画更多的保留了“理想主义”的特征,仍旧能够被当作“古典规则”的模板。
如果横向对比商业性的韩剧,虽然目标观众的年龄层有所提升。但是其中主题价值观并未有本质的改变,甚至在女性的权力需求上有所提高。很奇怪的是日本虽然漫改电影很多,但是纯粹爱情题材的电视剧却很少,猜想可能是被动画分流的原因。而美剧中,相似的例子更为稀少,在我的观剧范围中,唯一结构上类似的只有《暮光之城》系列。
以上是我个人以商业剧作的写作为出发点的技术性总结。欢迎基于相似出发点的同修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