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大学生世界教育

这是拆书会,我却记下了拆书之外的东西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189人  不卷青年
线下分享会

2018年第四个周末,是我第三次跑到南山这边来。

这次来到南山,是为了参加弗兰克老师关于拆书的线下分享会。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继续讲拆书的相关事情,但是等开始了我才知道,有趣的远不止这些。

在分享中,除了拆书,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以下三点。(拆书在线上课程就有了,我记录些不一样的。)

1、重新认识自己。

之前参加过一些小的活动,大家的”破冰之路“都是简单而含糊的自我介绍,后加一个略带尴尬的小游戏收尾。

而今天参加弗兰克老师的活动,开局“破冰”时多了一些卡片。

这些卡片,每张都是有一个图案,或人物或风景,或具象或抽象。老师让我们从中挑选两张卡片,分别作为自己17年和18年的代表。

卡片很多,但要怎么联系与怎样的说法,则在于自己,所谓千人千面。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视觉探索卡”,觉得很是新鲜。

老师让我们挑两张卡片,这是卡片的玩法之一。

同时也让我想起《消愁》这首歌:

一张敬明天,一张敬过往,守着我的梦想,催着我成长。

(原歌词当然不是这样)

在两张卡片的帮助下,大家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变的有话可说一些,不会出现如我之前见到的简单两句就着急喊过。(我见过一个女生说了名字之后,就说自己是来打酱油的,然后喊过。我汗,以为自己来玩斗地主呢?过?)

而且因为卡片的视觉化,也让正在聆听的人因为卡片的视觉化作用而加深对新认识伙伴的印象。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明明同学说的:一大早就踏着雪过来。

此话一出,我就想到她一大早赶高铁的情形,一边忍着寒风靠着颤动取暖前行,一边满心期待的盼着高铁最好能提速。

不远万里的赶路过来深圳,是因为对老师的信任也是对自己成长的负责

自问一下,如果是我,我的热情会不会被门口大雪纷纷给轻易覆盖了。难说呀。

还有一位大哥,他说他不缺重新再来一次的勇气,只有路是对的。

我很佩服他的这种勇气,也很担心,对于选择,谁又能保证是对的呢。

人总有迷茫的时候,如果遇到困惑了,怎么办?

2、找一件事,做就对了。

“迷茫的时候怎么办?拼命的去做一件事。”弗兰克老师如是说。

焦虑是这个社会的底色,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很自然的变得担忧起来,害怕自己那天醒来就被他人抛在后头,然后闷闷不乐的看着别人数钱。

知识付费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焦虑,但是好像起了些反作用,人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越焦虑。

怎么理解弗兰克老师上面说的那句话呢?

“拼命的去做一件事。”

这种感觉就像进了某个山洞了,洞内一片漆黑,借着微弱的灯光,你可以看到面前出现几条路可走。你不知道每条路最后通向何处,但是幸运的是这些路都可以让你逃出这漆黑的困境,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选一条路,走下去,就对了。

邹鑫老师最近的新书叫做《只管去做》,这本书讲的是目标管理,但是最底层的逻辑还是在于行动上。

秋叶老师在豆瓣上评价他说:温和地坚持。

因为这种温和的坚持,邹鑫老师"错过"了知识付费的浪潮,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坚持。这正如我们看到的,他的上一本书,经过时间的考验依旧畅销,而做知识付费的那些产品,很快就被替换掉了。

对于这样的做法,我们喜欢称之为“死磕”,这是一条有效但很少人愿望选择的道路。

3、做事情多问自己“然后呢”。

一般情况下,等事情做到某个程度时(如瓶颈期),我们会自动(或被迫)产生新的思考和下一轮的选择。

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意思考的能力,做事时多问自己一个“然后呢”。

以拆书为例,我们的拆书作品大部分难得老师的欢心,究其原因,是我们还不得要领,更进一步来说,我们只是看路走路,却没学会找路。

我们听在线上课时,按老师说的写了一次两次作业,然后就等着老师的指点。

等着点评没有毛病,可也让我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拆书、写作这种活,不是靠着简单的指点就能有成就。

这种活更多靠的是多练与多反思,多练才能出感觉,多反思则更好的get到核心点。

写讲书稿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用户思维”,即清楚我们要赚谁的钱。此时需要做到的是关注卖点和核心点为主。

拆书是为了用户服务的,目的是多快好省的为用户提供价值。

“多”是保证书中的核心点不遗漏,
“快”是为用户省下时间,
“好”是保证作品的质量,
“省”不是省成本,是让用户感觉省心,满意。

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多追问自己一个“然后呢”,或许前路就变得明朗了。

所谓“道可顿悟,事必渐修”。

时间这东西,你永远有,又永远没有,管好自己,才能向目标靠近。

你要埋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用好社群,联机学习,让自己成长得更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