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鲁迅的童年回忆与文化反思
《社戏》是鲁迅在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绍兴乡村看社戏。这篇小说不仅反映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一、故事梗概
“我”在倒数上去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后的北京,被朋友邀请去看京剧,但是因为戏园的环境太差,他没能看完就走了。第二次是在募捐看戏的活动中,他买了一张票去看名角谭叫天,但是因为等了太久也没看到他出场,他又失望地离开了。这两次看戏都让他觉得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人头昏脑眩,不适于剧场。
第三次是在他十一二岁时候的绍兴乡村,他跟着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次,因为他觉得社戏在野外散漫的地方,远远地看起来,才有风味。他们夜里划着船去看戏,沿途欣赏着月色和水景,到了赵庄后,在船头观看了各种角色的表演,虽然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总体上还是很开心的。回来的路上,他们还偷吃了阿发家的罗汉豆,并且得到了六一公公的赠送。这一次看戏让他感受到了农村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味道。
二、主题思想
通过对比“我”在北京和乡村看戏的不同感受,作者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1.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作者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作者对这些人和事怀有一种浪漫理想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追求。
2. 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落后的揭露。作者通过“我”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反映了都市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如戏园的环境肮脏拥挤,戏剧的内容低俗无聊,观众的态度冷漠无礼,以及募捐看戏的虚伪和浪费。这些都是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造成的社会问题,与农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作者通过“我”对中国戏剧的看法,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他认为中国戏剧是大敲大叫大跳,使人头昏脑眩,不适于剧场,只有在野外散漫的地方,远远地看起来,才有风味。这说明他既不完全否定中国戏剧,也不盲目崇拜它,而是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它,寻求它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可能性。
总之,《社戏》是一篇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小说,也是一篇表达鲁迅文化反思的小说。它以优美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文化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