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号消零专题

论理性

2022-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海粟

      按照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处于一种无善无恶的心之体状态,而且在这个心之体当中,还隐藏了一颗成长为善的仁心。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成长过后的我们有的会去行善,有的会去做恶呢?因为人类终将不会停留在那种无善无恶的心之体中,会去与外界进行一定的接触,而一旦当人们与外界开始接触,那些原本隐藏在混沌当中的私心私欲习性习惯也就直接显现出来了。

      很明显,有善有恶的状态是并不会被人喜欢的,但是,怎么办呢?或许人们可以退回到那种无善恶的心之体的状态呢?很明显,这种选择是不行的,就先不说人类从刚刚能够拥有自由意志时就已经完全不能切断和外界的联系,而一旦有与外界的联系就一定会因为社会上的某种临时性共识显现出善于恶的状态。甚至,就算你真正回到了混沌未开始的心灵,也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之所以混沌未开当中的心灵显得无善无恶,不过因为你没有与外界接触,所以不能显现出来这些善恶,但其实它们早就存在于你的内心当中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儒家的义理当中往往不推崇你去静坐去修心:一旦你这样做了,由于与外界断开了联系,你会认为你自己已经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可其实这些不过是假象,不过是内心与外界造成割裂的结果。

    此时,我们也就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选择,去尝试把心中的那部分恶去除掉,从而达到独属于人类的1%乃至1%的1%的境界。可是,怎么做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把人类之所以会显现出恶的状态搞清楚。

    在一般的共识中,我们会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显现出恶是因为那种先天性的习性习惯本能和欲望的作用,然而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身上,我们能够发现这样认为其实是错误的:这些小动物还不同以人类,是完完全全的被本能所支配的生物,但是他们表现出过度的贪欲了吗?他们真正的去做恶了吗?并没有,相反,在大自然的协调之下,每种小动物都在各自的生态区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平衡的力量,各取所需,绝不多拿,也绝不少拿。

      可是反观人类,却恰恰与小动物们的表现相反,似乎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欲望:我刚刚能够满足自己的温饱需求了?那我要追求吃的更好吃的更多。我吃的更好吃的更多了?那我还要继续要求住得更好房子更大……这种对一个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人类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但也毫无疑问是滋生一切恶的来源:毕竟只有你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才会有作恶的动机。

        更恐怖的是,经常被认为是彰显人之为人高贵性的理性,在人类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贪婪的本能当中起到了更恶劣的作用:贪婪可是需要实力的!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工具让你贪婪,就算你想贪婪也只能在本能高高的围墙前望而生畏。可人类却能够利用理性翻过这堵高高的围墙,去实现这些贪婪的目的。

      因此,我们说理性是一把中性的工具,从性质上来讲和手机等等让全球的几乎所有人都欲罢不能的电子产品是非常相像的,利用手机,我们可以享受信息化时代带来的福利去查询更多能够利用到的信息。但我们也可以沉浸在它的娱乐功能当中不可自拔。同样,理性本身也是人类在几千万年的进化中慢慢进化出来帮助我们解决更复杂问题的一部手机。他既可以用来帮我们实现自己更高的目标,让我们走到人之为人的1%的1%的境界。也可以用来让我们更加堕入黑暗,彻底变成本能肆无忌惮的泛滥的工具,至于我们在修炼过程中最关键的。也当然不是一味地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抵制手机,禁止手机,去抵制理性,限制理性,这很明显是一种倒退而因噎废食的做法。而是试图非常好的区分不同的理性的性质,谨慎地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适当的时候也加以某种程度的限制,从而达到择善而去恶的目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