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第六集香料歧路
原本是植物的自卫武器,却在不经意间,为美食做了五彩斑斓的嫁衣。人类对香料的追逐,在地球上开辟出一条条路径,香气四溢,色彩纷呈。香味流转,气息交融,每一次相逢,都开启了人与食物之间的一场艳遇。
刚刚入秋,河谷里飘来带有柳橙气味的清爽甜香。花椒,果皮上凸起一粒粒饱胀的油囊,芳香精油充盈其中,复合的萜烯类化合物正是清新香气的来源。
青藏高原东缘,自南向北,花椒渐次成熟,半个月后,闽江峡谷地带花椒也进入了采摘期。
四川阿坝松潘。安三娃家的收获季被突如其来的雷雨打断,成熟的花椒果实,一旦被雨水打湿,采摘下来会变黑,发霉,这是椒农们最担心的事情。海拔2300米的高山,500棵花椒树,几乎是安三娃家的全部生计。好在第二天,天气放晴,安三娃和工人们立即行动,手指在尖刺中穿梭,采摘花椒既要迅速,又不能破坏娇嫩的油囊。
当天晚上父亲安登杰整夜不能休息,花椒必须迅速完成干制,突然遭遇雨水,花椒能否在十几个小时内顺利暴壳,安登杰心中没有把握。经过烘干,去除籽实和果梗,干花椒的重量只剩不到两成,这是今年第一批收获。干制花椒的气味更加丰富,原本清新的柑橘香又增添了厚重的木质香气,与肉类搭配,简直天作之合。
花椒在中国,有超过2000年的种植历史,冷藏技术发明之前,人们用盐和花椒粉腌渍肉类,花椒中的挥发油和生物碱除了增添迷人的风味,还能延缓微生物的滋长,为肉类保鲜。
被筛除的花椒果梗也有妙用,烟熏,释放出气味分子,给腌肉增添另一层香气的外衣,这是全家人一整年的肉食储备。
冬季来临,美味也到了享用的时刻。用花椒泡制的风干牦牛肉在火炉上被重新唤醒,丰富的丰富的油脂裹挟着花椒奇特的辛香,含蓄厚重,这是当地常见的做法。还有一种年轻人更喜爱的口味,新鲜牦牛肉煮熟,浓香多汁,切条后过滚油让表面脱水,现舂的花椒面给口腔带来刺痛和麻木的奇妙感受,再加入辣椒面和芝麻,一勺热油,气味热烈奔放。
云南德宏。
人类使用香料不仅是为了保存食物,更是因为迷恋它带来的某些特殊感受。横断山脉,林密谷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更多别出心裁的选择,杨恩幸找到几个蜂巢,胡蜂,生性凶猛,甚至会攻击人和牲畜,食物链顶端的云南人,却发现了它的美味。
女儿在外读书已经几个月没有回家,短暂团聚,杨恩幸要给孩子做一餐地道的山野美味,胡蜂化蛹前后蛋白质合成活跃,最为香甜,刺芫荽,香蓼,野韭剁碎,当地人最常用的香草,混合切碎的生肉凉拌,做成蘸料,傣语里叫做撒撇,今天杨恩幸要做一道最高规格的撒撇,用蜂蛹取代生肉,家常蘸料陡然变得稀有,此时真正的主角即将登场,涮涮辣,中国最辣的品种之一,它带给口腔的灼痛感,是我们日常食用辣椒的数百倍。涮涮辣,不能直接入口,只需浅浅的涮一下,整碗撒撇,瞬间辛辣无比。
辣椒素原本是防御动物的武器,人类却爱上了它带来的刺激口感。除了辛辣,涮涮辣还有奇异的清香,这让杨恩幸一家的晚餐变得风味十足,蜂蛹富含蛋白质,带有类似鸡蛋和坚果的油香,涮涮辣的加入,更衬托了蜂蛹瓜果般淡淡的香甜。
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每天食用辣椒,而辣椒传入中国的历史,不过400年,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通过什么来获取辛辣的味道?
中国台湾南投。台湾中央山脉密林中有一种浑身长满尖刺的乔木,他是海索鲁和妻子阿萍寻找的目标,这种树木叫红刺楤,专业人士称他为椿叶花椒,红刺楤叶片中的生物碱是麻味的来源,它的味道和叶片上的细刺一样,能给口腔带来微微的刺痛感。刺楤叶剁碎芳香辛辣,煎蛋烹调极简,却有浓厚的山野醇香,裹蛋液面糊油炸,这是当地的日常小吃,高温下叶片中的芳香分子充分释放,口感酥脆,辛辣中带有特殊的果香,刺楤也能参与更复杂的烹饪,高山红树豆,与山鸡同煮,加生姜和红刺楤去腥提鲜,这两种香料的搭配在东方由来已久,红刺楤还有另外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食茱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调味料。刺楤树豆鸡汤。海索鲁所在的高山族布农部落,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他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外出打猎,最好的猎物要与大家分享,食茱萸依旧不可或缺,山猪肉用食茱萸叶反复揉搓,芳香精油渗入肉质纤维,菜没有盐巴感觉不出它的味道,刺楤就跟这个盐巴一样不可缺的。
食茱萸,花椒和生姜曾并称为三香,是中国漫长的香料探索之路上,获取辛辣味道的重要来源。随着辣椒传入,食茱萸渐渐远离了多数中国人的视线,但在大山里古老的饮食习俗和其他传统一样,还在静默的延续。
中国人对香料的挑选和他们对食物的认知密不可分,在云贵高原还能看到上古时期更早的香草样本,贵州三都新阳。19岁的潘月岭,刚刚考上大学,学校离家100多公里,立冬将至,她特意请假赶回寨子和家人一起迎接端节。
端节是水族庆贺丰收,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新鲜的禾花鱼是端节餐桌上的主角,水族的烹饪,韭菜和鱼是最佳搭配,韭菜中的含硫物质释放出辛辣的清香,是天然的调味料,广菜质地疏松,最易吸收鱼和韭菜的味道。
喀斯特山地之间,水族的村寨星罗棋布,月领的父母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打工,只有过端节,全家人才能团聚,尽管现在增加了各种丰富的调味料,但韭菜才是味道真正的精髓,鱼包裹韭菜要在当天晚上下锅,才能赶上第二天的重要仪式,放入整坛米酒,让风味更加浓烈。经过一夜炖煮,韭菜叶的纤维几乎化于无形,特殊的辛香气味,被浸煮到鱼肉和广菜中,这个制作复杂的菜肴是献祭祖先的贡品,也是全村人共享的美味。
鱼,水族重要的图腾,包裹生命力旺盛的韭菜,是年复一年,对生生不息,年年有余的祈愿,全部寄托在古老的味道中,历久弥新。
运用植物中诱人的芳香气味,为食物标定地域风味的个性,是不同族群在漫长岁月中的自觉摸索。每天醒来,两岁的奥拉就会去照顾自己的小伙伴,奥拉的妈妈拉塔也在忙着,她在菜园里种了几十种果蔬和香草,菜园旁边开设的厨房,也是烹饪课室,周一到周五拉塔会在这里教授游客泰式料理,学生大多来自西方,他们期望透过拉塔领略泰国香料的运用之道,东方是绝大多数香料的发源地,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着迷,似乎与祖先一脉相承,历史上西方人对香料的渴望和痴狂,推动了海上新航路的开启,财富聚散,帝国兴衰,那些搅动世界风云变幻的故事都和香料有关。
泰国美功铁道市场。位于中南半岛的泰国是神秘丰饶的芳香国度,琳琅满目的香草和香料,在大小集市随处可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芳香植物。周拉塔会把所有时间留给家人,这也是她充分展示厨艺的时候,15年前拉塔结识了澳大利亚人凯姆,结婚后他们搬到苏梅岛生活,有三个女儿。准备工序繁复需要全家人一起参与,家庭烹饪总是从椰子开始,用椰肉提取椰浆,静置十分钟,下层的椰浆,另有他用,上层的脂肪,高温萃取得到的就是泰国人日常的食用油椰油,多种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叫咖喱,泰国咖喱酸辣甜香,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鲜香草的精妙运用,研磨,香味分子碰撞,交融,构成味觉和嗅觉的迷宫,绿咖喱。用红色干辣椒,替代新鲜青辣椒,取其奔放热烈的辣味,口感层次更加丰富立体,绿咖喱。用椰油爆香绿咖喱,放入鸡块,椰浆为菜肴增添清甜的果香,又综合辣椒的刺激,最后加罗勒和柠檬叶增强香味,每种味道都跃然口中,没有一种会独霸味蕾。
香茅草常在泰国料理中左右逢源,清新温和的柠檬香气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青柠的酸涩和红咖喱的激烈携起手来,泰式酸辣虾汤,当地叫冬阴功,酸辣,只是显性的外观,层次丰富的味蕾刺激才是让这道菜风靡世界的奥秘。奥拉,从小在这样的饮食环境里成长,香料的花园将吸引她不断试探味觉和嗅觉的世界,拥抱更丰富的人生。
中国北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一种便捷美食攻城掠地,收获无数粉丝。
肉质香醇,面饼酥脆,驴肉火烧,简单的搭配,扎实美味,很多人把它作为一顿简餐的首选,亲切的称它驴火。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荷香飘荡的白洋淀,藏着驴火的美味秘密。这里几百年前曾有热闹的驴马集市,地利之便催生了一种特殊食物,50岁的范贺亮带着家人依然恪守祖传手艺,盐水加复合香料炖煮使食物入味,这在中餐里叫做卤,卤水煮制,去除食材中的异味,烘托驴肉独特的香腴,醇厚肥美,香料搭配是卤的关键,味形各异的植物籽实,根茎甚至树皮在不同年代,翻山越岭,辗转而来,其中有一味是卤水中最张扬的香气来源,它的老家在2000公里外的广西。
秋分时节,八角迎来收获,广西藤县古龙,全世界八角年产量大约4万吨,70%以上产自中国广西的温暖山谷,九十月间正是最忙碌的时节,新摘的八角必须经过处理,需要全家人一起动手。煮八角又称杀青,时间的掌控至关重要,太短晾晒后发黑,太长会损失芳香成分。
天气变得干爽,北回归线,阳光依然炽烈,地表温度接近40摄氏度,果壳中的八角茴香油开始凝缩,这种物质不仅独具芳香,还有浓烈的甜味,甜度达食用糖的13倍。
八角用途广泛,可以直接用于烹饪,也可以用作塑造复合香型的主料。八角的甜香在华北卤料中升腾,近八个小时焖煮,多种芳香与油脂共振,释放馥郁豪迈的卤香。
火烧是驴肉的最佳搭配,这种起酥的烤饼,以其滚圆和长条的外形,在河北被分为保定与河间两派,无论哪个派系,无不表皮焦脆,内里酥软,火烧包容被众多香料再造的驴肉,喜爱的人把各种溢美之词送给它,甚至敢于将它与某种东方神兽的肉并称。人民体质要加强,驴肉火烧加板肠。
中国的国土面积广袤,尽管香料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多一味或者少一味就会天差地别,南中国海边,潮汕的风土滋养出一种独特的卤味,与北方卤水不同,以潮汕为代表的南派卤水,色泽酱红又叫红卤。
立春之后,饶平北部的五祉村,迎来采茶季,茶山上土楼里都在忙碌,春节到了,93岁的江婆婆等待晚辈们冲洗围院,迎接新年。邱正琪让孙子带他到镇上的中药店,像寻医问药一样,潮汕人会精确称量,严格控制各种香料的配比,春节期间熬制卤水在潮汕被称为起卤,这是每家每户的大事,所有香料放在一起研成粉末,这是起卤的第一步,七十三岁的邱正其是江婆婆的大儿子,从年轻时开始,家里起卤都由他来主持,下锅时还需要一位最重要的香辛料高良姜,为南卤指引方向,这种姜,辛香味厚,辣中带着甜涩,是南卤区别于各地卤味的标志性风味,豉油,鱼露共同作用,给食物蒙上迷人的焦糖色。
卤鹅是潮汕地区祭祀的必备,也是毫无争议的头道年菜,更精致的卤鹅制作要从吊汤开始,猪大骨,干贝熬煮,干炒香料,唤醒香味分子,一同下锅复杂的香味,性情各异,彼此激荡,相互平衡,最后撒下高良姜,一锤定音,无论北卤南卤还是西部的油卤,中国人对复合香辛料的使用各有心得,每一次细微的改变都可能酝酿出完全不同的风味。江湖夜雨,北腿南拳,卤水和香料的招式变幻万千,但它们总会在年结的时候聚合族群温暖亲情。
农历九月的皖江,江蟹正肥,吃河鲜时佐以生姜,特殊的清香能够辟腥开胃,其中有中国人独特的平衡哲学,尤其是姜醋的组合,更固定为清蒸江蟹的最佳搭配。
姜,中国烹饪的核心调料,种类繁多,用途多样,皖江岸边也是生姜的重要产地,安徽铜陵天门。天门镇江,姜农们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一大早70岁的朱泽润带着准备好的姜种来到五丰村,一座农家院里已经聚满姜农,盛义武,远近闻名的姜把式,家传的技术让他在此刻变得抢手,类似的争吵,几乎每年立冬前后都在盛家上演,原因还要从半年前说起。
天气刚一回暖的时候朱泽润家开始起地垄,仅凭一把铁锹和双脚,朱泽润和老伴就可以在一亩田里精确开出200条姜垄,放下发芽的姜种,仔细铺上一层松软的薄土,姜种在精心休憩的姜垄里生长,从春江水暖到秋意渐凉,静静的长到半人高,可以食用的是土壤下风味十足的根茎,姜在中国生长地域广泛,品种很多,这里出产的叫白姜,铜陵白姜含水量超过90%,口感脆嫩几乎没有纤维,特殊的质地也造就了这里与众不同的吃姜方式。
先用盐腌渍脱水,在阳光下晾晒,用酱油和蚕豆酱浸泡,咸鲜微辣,酱香十足。另一种做法是加入糖和白醋腌渍,水果味,糖醋姜是铜梁人家必备的开胃小吃。天门镇农民大都以种姜为生,他们认为白姜之所以出色,除了这里独特的水土之外,和姜的窖藏育种都密不可分。
农家院里的争吵终于平息,大家按照姜把式的安排,依次准备上阁,用来窖藏和催芽的暖房叫做阁,姜阁占地面积不足十平方米,有六米高,姜种自下而上,依次码放,在朱泽润看来安顿好每一颗姜种关系重大,这是他来年的全部希望。
干爽通风向阳温暖,姜种才能舒适的度过寒冬,连续四天300多户姜农的5万公斤姜种全部安置妥当,姜农们散去,在剩下的150天里盛义武要像呵护婴儿一样细心照顾姜种,根据不同阶段调整室温,确保这种特有风味的延续。
姜,最古老的香料,辛香馥郁,千百年来一直温暖着中国人的口和胃,它是一些人饮食的调剂,也是另一些人生活的全部。
岷江河谷,安三娃家又种下了新的花椒苗,之后它们会在三年之后结出果实。
云南德宏,杨恩幸仔细把打开的蜂巢拼合起来,一个月后它会被工蜂修复完好。
苏梅岛,奥拉的父亲准备引进新的香草品种。
广西古龙,莫艺开始着手八角树的矮化。
香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存在,它赋予食物鲜明的标签,又坚守自己的秉性,人们不停追寻着香料的气息,陌路相逢,又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