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走心吾日三省吾身

10月我读了25本书,推荐你这4本

2016-11-07  本文已影响1410人  进击的刘安娜

BY刘安娜20161107

有些小伙伴可能知道,这不是我第一次一个月读了20+本书,我得先说明,这是因为我目前处于一种无固定职业的状态,用一个时髦词表示,叫“in-between”,也就是“我正处于上份工作和下份工作之间”的状态,是描述无业的委婉说法。所以,我有很多时间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或者做其他事情。因此,朝九晚六、上五休二(甚至上六休一)的小伙伴们不必焦虑,毕竟你们还要上班,如果每天挤出两小时读书,就已经很有效率和毅力了。

当然,我也不是每个月都能读很多书,例如9月我就只读了两本,《深阅读》和《成功心理学》,两本书都是五星好书。尤其是《成功心理学》(读我写的书评点这里:有一种成功,叫作发现自己),虽然书名有成功二字,但它最大的益处是通过一系列测试工具和问题帮助我们认知自己。多年经验告诉我,只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才能引导我们自我实现。

在我10月份读的25本书里,休闲读物居多,毕竟读书三大目的——获得快乐、获得信息、增加知识中,还是获得快乐来的最容易,耗时也少。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作家莉兹•克里莫的暖心手绘系列《你今天真好看》和《我可以咬一口吗》,单看书名和封面就让人莞尔。一小时翻完,留下一星期的快乐。

除了快乐,这些书中也不乏沉重的作品,例如以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的真实人生故事为基础撰写而成的《24个比利》,讲述了比利在人生艰难境遇下分裂出不同特征(年龄、身高、外貌)的攻击24个人格,多半是处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人可以很脆弱,而思维是多么神秘莫测。读书的我们很容易陷入比利24个人格的混战中,分不清你我。

——01——

《小说课》(壹&贰)许荣哲

《小说课》这一系列其实是两本书,我将它们合并为一本。

第一次看到别人推荐这两本书,我是不感兴趣的,毕竟我不觉得自己需要,或者能够,写出小说来。但连续看到别人推荐,又看到作者和书的介绍是“在台湾,许荣哲被誉为70后最会说故事的人,每年做300多场关于写作的培训和讲座。本书台湾版上市就进入金石堂人文社会类销售排行榜前十。”一个正在学习写作的我,也就动了心思。

这一系列的两本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本的副标题是“折磨读者的秘密”,而第二本的是“偷故事的人”。

第一本书开篇就举了一个《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里的谜题:十二袋金币,只有一袋是伪币,真币每一枚十克,伪币重九克。请问最少必须称几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伪币?答案是“一次”。

许荣哲说:

不给读者答案是一种折磨。给读者答案,却不告诉他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是另一种折磨。

简直是太对了!!没有看过金田一少年的我就被这个“一次”折磨了好久。当然我也不能告诉你们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你们已经知道了,请别说。让其他人猜一猜,算一算。

许荣哲采用了一种举重若轻的写作方式,在一本携带方便的小书里拆解了45本其他小说的片段,每一篇的短小篇幅通俗易懂但内涵深刻,就这样一篇接一篇读到爱不释手。

书中里面很多言论都刷新了我对小说的认知,我第一次知道小说还可以这样读,也第一次注意到该如何“折磨读者”,果然是写作教学良品。

而第二本偷故事的人则收录了许荣哲的演讲内容,作者的原话是“距离写作近一点,实用感强一些”。而读后感受也确实如此。

我对小说课2的短评

——02——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芭芭拉·艾伦瑞克


一位专栏作家抛弃自己的一切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到收入底层去亲身体验真实的底层人民生活,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轻松。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隐瞒了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写作经历,仅用三年高等教育、多年家庭主妇经验(完全真实)的经验去寻找底层工作(领取时薪、没有保险、没有固定住所等),却发现底层生活并不仅仅是收入微薄,这种生活方式对身心都是一种折磨。

在餐厅做服务生是从早到晚的负重奔波、几乎没有休息,而做女佣是连续几小时的跪地擦拭、水米不进,即便是在沃尔玛这种全球500强企业做衣物归类整理的工作,也完全像个毫无思想的陀螺,转个不停,还要面对各种熊孩子和把衣服丢得到处是的任性顾客。

最可怕的是即便是这样辛劳却连最基本的日常收支平衡都无法实现,更何况作者芭芭拉只是短暂的如此生活,设想一下长达几十年的处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吧。底层生活不仅使人劳累疲倦、生病却只能硬扛,还常年打压个体自尊,而我们都知道低自尊水平将进一步导致困在底层生活里无法自拔,以及其他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尽管芭芭拉的“同事们”多数怀着一颗善意和向上的心态,但生活质量并不会因此更好过。而社会及媒体对成功和精英们的宣传有意无意的使“穷人消失”了。

读这本书时心情颇为沉重,同时也觉得如果在中国的底层生活也许比在美国有更多的机会,首先就是房租要便宜很多,书中列举的房租基本都是3k左右,即便是什么都没有的临时单人房间也是如此,而房租正是芭芭拉所经历的底层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其次,即便是做服务员、清洁女工,因为强制参保的政策,也有一半机会找到一份购买基础医保的工作;国内的招聘录取也没有极其受辱的尿检程序(当然有些组织会要求提供体检报告)。

唯一欣慰的是这本书写于1998年。也许若干年过去,这些境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03——

《三大思考工具,輕鬆徹底解決各種問題:以色列物理學家驚豔全球的思考法》岸良裕司、岸良真由子

这本书是一种奇特的组合,一位日本作家及他的妻子写了一本关于以色列物理学家的管理思考工具理论的实操体会书,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带有一种奇妙的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混合感,兼具理论和实操,还采用了手绘插画的方式生动地诠释了工具的应用。我也第一次见识到书中书(书中含有迷你手绘图书)的格局(也许我读书少罢。)

书的主要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讲解了三种工具——分支图、疑云图、远大目标图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工具虽然简单,却能有效应对复杂生活中的纷纷扰扰,帮助我们理清问题和方案,思路和走向,追本究源,找到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筛选掉不必要的因素,树立并不停追逐,从而实现人生远大目标。迷你绘本的趣味性有效地抵消了工具干货的枯燥,也使得理论的应用更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掌握。(读我写的书评点这里

——04——

《跟各国人都聊得来》本尼·刘易斯

我们读很多书之前对书的内容或结论是半信半疑,甚至全然不信的,但这才是正常的读书启动方式。若是我们已经了解了书的内容,完全认可,那就没有多少阅读的必要了。《跟各国人都聊得来》这本书也是一样,封面上说这是一本教人“3个月流利说一门外语”的术法的书,我本以为这太急功近利了,怀疑所谓3个月掌握一门外语只是个噱头。

带着这种怀疑,我用7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并不是因为我毅力超强,而是这本书一读起来根本就停不下来!书中讲的3个月掌握一门外语,当然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这3个月里要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沉浸在这种外语的环境里,不能出国我们就给自己创造语言环境!同时,所谓的掌握,是指能够使用外语中的简单语言顺畅进行日常浅显交流的一种水平,相当于用另一种语言这块砖头敲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而这个敲门的过程,这本书的作者,爱尔兰小伙本尼·刘易斯用自己学习12门语言的经历验证了,3个月的确可以办到!

读完这本书,我新潮澎湃。书中讲述的很多观点和我自学英语的经历不谋而合,而另一些内容则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对学习语言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的心情如此荡漾,以至于我一气呵成写了这篇《别解释,快上车!3个月流利说一门外语!》(阅读点这里)。检验一种理论是否适用的唯一办法就是实践,然而我目前还没有鼓起勇气用这个方法在我心心念念想学的西班牙语上进行验证。读这篇文章的你们是否有什么想要学习的新语言来验证一番呢?

选取以上4本书并不是说我读的其他21本书不好或者我不喜欢,恰恰相反,我也从其他书中获得了快乐、信息和知识。除了文章开头的手绘本系列我很喜欢以外,还有《拖延心理学》帮我们挖掘种种拖延表现的心理根源,《横向领导力》教我们如何以本职职位推动团队工作效率,《你从未真正拼过》集合了诸多职场大咖老鸟们的多年心得,《12个工作的基本》助我们看清自身能力的短板等等,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倒确实是一般,读它们只能打发时间,还不如《决不让你走》扣人心弦,这本书让你从头至尾都在“莫非他是背后主谋”和“也许是女主角真的疯了”之间摇摆不定。

我选择这4本书推荐给你们的原因是,它们兼具了实用性和趣味性,且在我心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让我们眼动的书或许能给我们知识,让我们脑动的书能促进我们思考,却只有让我们心动的书留下的印记更深,影响更深远。

也许11月,我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疯狂读书的念头,但读书的数量并不重要,也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阅读只为受益,若我们一年只读了一句话,却从这句话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性格,乃至命运,这将比读了100本书都强。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