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前言(1)
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一书中的绪论部分,已经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由于距离看完《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一书过去了近一年的时间,书中的具体内容早已忘了个七七八八,因此在看《说初盛唐诗》这本书又认真地看一遍前言部分。这次为了加深印象,只好做了笔记。
中国诗歌的发展,从《诗经》开始说起。《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中收集了305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诗经》中以四言体的诗歌为主,至于为什么是四个字一句,这个是由汉字音节决定的。无论是从句法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来说,四言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
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是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有后代一些诗人模仿屈宋二人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骚体”和“楚歌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在《离骚》一文中,可以感受到屈原内心的痛苦。他是那样一个忠信正直的人,却遭受小人谗言,“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面对如此污浊的现实,屈原没有向它妥协,而是发出了自己的呐喊,表明自己的心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前后各六个字,使诗歌具有了散文化的趋向。于是“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独立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歌体”主要是指《九歌》这一组诗,在形式上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韵律节奏的划分上是“四三”的节奏,这与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 ,楚歌体成为后世七言诗之滥觞。
这之后是汉乐府兴起。 西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去全国各地搜集歌谣,并配乐演唱。文人呢,也创作了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这些诗歌被后世统称为“汉乐府”。在汉乐府中,值得注意的是“新变声”。当时汉朝与西北外族有所交往,西域的胡乐传入后,就与中国的传统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反应,产生了一种叫做“新变声”的音乐。那么最开始配合这种新音乐的,就是最初的五言诗体。五言诗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在《古诗十九首》时拥有了完整固定的体式。至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五言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最终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诗人要用千余年之久的一种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