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爷不看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第29本||《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黑色书签

文末送电子书!

如果全世界的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需要精读细细品味,第二类需要速读或者看看二手笔记就OK,那《稀缺》应该属于后者。当然,尽管这样认为,我也还是认可书中内容的。

在“引言”部分,作者就提出“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具体来说,就是稀缺心态会改变我们的注意力,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稀缺”这个问题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作者采取了把它单独拎出来的做法。书中有大量实验案例,所以作为小故事读一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稀缺”,作者的回答是“需求比资源多的主观感受”,围绕“稀缺”,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某项任务的deadline快到了,你集中精力搞突击,这时候效率飞升,产生了一些积极效果。作者指出,这是时间稀缺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从而带来了“专注红利”,让我们做事更有成效。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冲刺年底的业绩,错过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忘记了好朋友的生日,总之忘记了“管子”视野之外的事物。作者指出,这是“稀缺”带来的“管窥之见”,即忽视了原本重要的事情。

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压力作用的结果?但是作者告诉我们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也就是“稀缺”会降低人的“带宽”,即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举个例子,如果小李这个月的房贷快还不上了,他有可能会放弃让孩子参加补课班。简单来说,贫穷会带来当下的心智负担。(这里好像在说“马太效应”)而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和焦虑却无法解释“专注红利”和“管窥之见”的机制。

不得不说,第一部分的新名词太多了,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或许是翻译有些生硬吧。

其次,为什么贫穷和忙碌会让“带宽”变窄?

“稀缺”这件事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拥有100块和拥有1000块的两个人消费方式肯定是不同的,而拥有“余闲”可以避免做权衡。这里的“余闲”是指资源充裕。穷人也许会在意多花一块钱买一个购物袋,富人可能不在乎多买一件商品。你拥有得越多,额外增加的物品价值越低,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做“边际效用递减”。

接下来,想象两种情境:100块的电器降价10元;1000块的手机降价10元。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人在小物件上会计较几毛几分,却在大物件上挥金如土。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认知具有高度相对性,这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在诸如此类的事情上,穷人的表现更为理性,也就是更接近“经济人”。

稀缺与借用同时存在。“今天的任务完不成了,明天再做吧”。“先买了这支口红,下个月再还花呗”。这样滚雪球的行为让我们无法有效规划未来,今天的稀缺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结果就是稀缺者更稀缺。

最后,怎么解决稀缺这个问题?

道理我都懂,那么给出解决方案吧!作者在第三部分给出了答案:

① 对于金钱稀缺,要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设计有效的预警机制,让穷人早点为未来做准备,还要为穷人提供简单实用的培训。当然,这点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

② 对于时间稀缺,时间表不要排得太满,要留一点余闲,只有存在余闲,人们才不会专注于迫近的截止日期,也会关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

③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稀缺,要节省自己的“带宽”(能力)。简单来说,要形成制度化的提醒,瓦解管窥负担,逐渐将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一点碎碎念 ↓↓↓

《稀缺》这本书似乎被各路大咖吹捧得过热,无可否认里面的实验案例都很严谨,有理有据。但似乎每一个结论的产生都有一丝牵强,比如“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这好像在说“为什么稀缺?因为稀缺。”很容易给读者一种“通篇都是废话”的感觉,最后的解决方案多少也有点隔靴搔痒。

但是,书中第二部分对很多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和阐述倒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似乎这类书籍更多是让读者知其所以然,拓展一下知识面。等某天你再次遇到类似的说法,你会知道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好意思,忍不住再吐槽一下,这个写作风格啊,上来就是讲故事,絮叨了半天才给出个结论,真真是读得挺累,要是用金字塔原理来看,应该不算友好了。当然,如果你有时间、有耐心,读一读也无妨呢!

PS:这本有电子版,需要的小可爱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稀缺+邮箱”获取! ᕙ༼ຈلﻝ͜ ຈ༽ᕗ

微信公众号:黑色书签
阅读,记录,定期分享电子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