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近日,观止读书会以“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为主题,在各大社群进行了《货币文化史Ⅱ》这本书的线上读书会分享活动,共有1500余位会员参与,反响热烈。
无论在中世纪的欧洲,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其他时期,货币都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无处不在,形式多样。中世纪时,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货币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贵金属的规定单位,尽管在实践中贵金属并不一定在每笔交易中易手,也不一定让你的存款或钱包充足。
在这一方面,可以说中世纪的货币与21 世纪早期货币的发展趋势相类似:当要发挥硬币和本票的功能时,美元、欧元和英镑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而逐渐为相同面额的银行卡和电子转账形态所取代。
不过,整体而言,中世纪的货币与 21 世纪的货币在可塑性上完全不同,前者可以说是纯粹抽象的。
西罗马帝国刚一落幕,西欧的法律法规就为各种形式的伤害和侮辱计价,大到强奸或谋杀,小到损伤手指、脚指甲或牙齿。法律规定的金额为违法者和受害者(或受害者亲属)提供了一个谈判的起点,这反映出人们普遍乐意用金钱来衡量人的生命和地位。但事实上的支付,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通过与讨论一致的硬币实现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 9 世纪和 10 世纪的西班牙北部), 实物硬币日渐稀有。
硬币的短缺,特别是低价值硬币的短缺,在中世纪是很普遍的。在 14 世纪和 15 世纪,许许多多人向英国议会抱怨法辛(farthing)和半便士(halfpennies)实在是太少了。这也提醒我们,中世纪的货币史绝不仅是铸币史,其间更常发生的是现金有效供应的匮乏。
正因为这一原因,我们将估算而得的流通中的铸币或硬币数量当作衡量更广泛的经济活动的指标时应当谨慎:它们不仅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对货币的需求因地区而异,因城镇和乡村而异,因社群而异,随年代而变化——不管是几十年还是几个世纪,甚至因季节而不同。在收获的季节,农民得到了现金,然后因为要付房租,得把钱交出去。这不是中世纪的新现象。千余年间,使用数量有限的真实的硬币和各种各样“假想币”是司空见惯的事。对中世纪的许多人来说,货币有替代品是很正常的事。人们有时会进行“等价物”(res valentes)的交换,包括布、铁、食物和动物。
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钟爱不同的交换商品,富人们甚至会使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换——不是以硬币的形式。被打造成盘子、珠宝、教会器皿和装饰品等其他形态的贵金属与硬币的交换持续发生。对贵族来说,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储存财富的方式。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即用一种显赫的方式来展示财富,尽管到了困难时期他们不得已将这些金银物品投入熔炉,甚至直接换成所需之物。……
《货币文化史Ⅱ》是一部精心架构的恢弘之作。从炫亮可感的海贝,到神秘莫测的虚拟货币,它所讲述的不单单是一部货币史,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部经济史,而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它意在告诉我们:货币不仅仅关乎交换、财富和价值,它还从根本上形塑了我们的心智、道德和政治。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中世纪时期货币的内容和故事,可以看看这本《货币文化史Ⅱ》,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