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客至煮茶烧落叶,人来将米乞梅花
汪士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以擅画墨梅著名于世。此外,他还精于印学,书法造诣精深;擅诗文,著有《巢林诗集》,作品风格清新,别有见地,受文坛推崇,为世人赞赏。在生活习惯上,他也有“怪”的地方——嗜茶成癖。
汪士慎不仅嗜茶,而且识茶,常赋茶诗,这在“八怪”中是尽人皆知的。扬州八卦之一高翔曾为他画《汪士慎煎茶图》,而好友闵廉风则把汪士慎在艺术、生活上两大异于常人的“怪”处概括起来,恰如其分地馈赠了两名诗:客至煮茶烧落叶,人来将米乞梅花。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是安徽歙县人。他出生于名山大川之间,在艺术上并未接受过名师指点,是扬州画派著名画家中最为穷困潦倒的一个,但他安贫乐道,始终想维护文人的清高品格。由于有难言之隐,他从未提及自己的身世。
在38岁时,汪士慎孑然一身离开了故乡,寄居在扬州,过起了“无山而隐,不褐而禅”的生活。他在扬州卖画,生意并不太好,画的价格也不高。例如,他曾托画家朋友边寿民在淮安卖画,在边寿民留给汪士慎的便签中可以看到,四册本子只卖出三两八钱银子。
汪士慎一向羞于坦言卖画,常常通过中间人代理卖画事宜,边寿民就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他还通过好朋友方可村的介绍,到浙江去卖过画。他的诗文发表和书画创作以及日常生活时不时得到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接济。
马氏兄弟为安徽祁门人,后迁居扬州,是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为清前期扬州徽商的代表性人物。兄弟俩勤敏好学,擅诗词,喜交学者友人,扬州画派的艺术家们多蒙受其照顾。
时人称其"扬州二马"。马氏家庭豪富,但为人慷慨,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捐资开掘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等。乾隆帝南巡时,赐御书。
也有人以物物交换的形式取得汪士慎的作品,如此一来,较之现金交易,更富人情味。人们所送的,或者说艺术家所得到的,恰是他生活的必需品。闵廉风的“人来将米乞梅花”很形象地说出了这一点。
汪士慎的画路较宽,但以画梅最具特色。他较早的作品,显得秀气脱俗,生气勃勃,晚年的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要粗壮一些。他绘画的题材多样,除了各种花卉外,还有竹、石等,偏爱清雅,多绘兰、梅等花。这也是当时画家极为喜爱的题材。他在一幅画中曾将曲梅、修竹、怪石组合在一起,并在自题中称梅为冷香、石兄、竹弟。
汪士慎作品汪士慎重视用纸,并在枝干上下功夫,其横枝大干突出“古干淡着色”,以淡墨润干,以浓墨点苔,以干墨圈梅,使梅花湿润苍劲。他的梅花被称为“汪梅”,“汪梅”的审美特征正是“冷香”二字。其画梅代表作有《绿萼梅开图》、《洒香梅影图》等等。
汪士慎作品在扬州诸家中,汪士慎的画格极高,书法和篆刻也为人称赞。其书法传世者有隶书和行草两种。汪士慎的隶书波势收敛,结体方正而略长,行草则较为活泼自然。他的篆刻水平,甚至得到西泠八家之首丁敬的青睐。
不幸的是,当汪士慎的生活渐渐有了改善,有了自己单门独院的家时,却又遭遇了不幸。54岁的汪士慎左眼病盲了。但他单眼仍能画梅,“尚留一目看花梢”的白文印,是他一生挚爱艺术,画意梅花的真实写照。
他67岁时双目全盲。这位达观的老画家自我安慰道:从此不用再见那些忙忙碌碌的平常人了。尽管双目完全失明,他依旧操笔写狂草大字,以书画换米粮钱。可见,他的一生坎坷与艰辛之多。心中有梅的汪士慎,在一幅幅梅花图中,将每一朵梅花都刻画得入目三分,每一根枝条都刚劲有力,刚毅的梅枝与绽放的梅花更显出画家冷傲孤芳的生命气质。
汪士慎作品据说,他以手摸索作画,经过不懈地努力后,比未失明时画得更加工妙。好友金农非常欣赏他的画,他评道:“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汪士慎自己则说:“雪尽南枝香梦醒,欣欣颜色向春风。”可见,他向往的还是美好的未来。
这位命运多舛的艺术家,不仅在画中以梅花表明自己的心性、操守,更在诗文中记录了自己的一生。《巢林诗集》正是他扬州卖画30年的一部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