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需要阶段性被整理的
过了40岁,我开始有种莫名的危机感。
虽然从传统来看,我的生活品质是在稳步上升的,别人看起来似乎也还不错。但我自己明白,这是一种由内而外迸发出来的恐惧感。更确切地说,像是一种本能,一种迈入人生下半场的生存本能。
我逐渐意识到人生的全程不是马拉松,也不是铁人三项,更像是一场综合的竞技体验。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前半段前段类似,规则相同。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考试、初入职场,拼的东西都差不多,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清晰的评价标准,都能设定明确的目标,几乎通过单线性的努力就能做到,努力也有方法可依。
第二,越往后走,考量的标准越分化。每个人会在自己的领域发光,有的拼的是速度,有的拼的是耐心,眼前的得失不足以影响你的成就,而更取决于你选择了什么赛道,这时候就是各显神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人风光过后是低谷,有人默默无言一路前行,论价值,人人都有,无从评判,别人的模式你也照搬不来。
第三,从竞技转到体验,从心态上变得柔和,学会与真实的自己和解。迈过了这个阶段,我才认为人生才露出了一点智慧的光,之前再大的成就,与之相比,都是小聪明罢了。
想明白了这点,我开始慢慢找到自己感受到的紧迫感的源头,我并没有可以唤醒自己智慧的觉知,它真的就是本能。提醒你,开始要花点时间,整理自己的人生。这个提示到来的时间我想是因人而异的,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感知和思考,有了一些粗浅的答案。而有些人,或许比我更早明白,或许更晚,但总有这刻。
整理人生,听起来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但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做好四种整理,下半生的人生能够更愉悦和自由。
整理空间:所有目之所及的自己的活动空间,越是频繁沉浸其中的,越是应该优先整理的。床铺、办公桌、房间、办公场所......大到你要经过哪一条路,去到哪一个地方。了解自己的偏好和感受,在什么样的空间和环境里,会让自己最舒服,如果不得不去你不那么喜欢的空间,也要知道做些什么努力尽量让自己舒服。比如说,如果你不喜欢酒局,大可以建议换成茶室,简单直接,不将就,更不委屈自己。
整理关系:家庭关系、业务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都需要在积累过后开始整理。一度我们认为,通讯录上的朋友越多,我们的人脉越广,于是我们不遗余力地扩张版图,试图建立与这个世界更多的链接,通过努力,我们确实完成了原始积累,其中也有更迭,但重在积累。但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忽略了很多有质感的关系,比如父母亲情,比如孩子,比如爱情,比如老友......我们需要对关系进行新一轮的整理,不断刺激记忆,还原一些岁月磨砺下被我们忽视的珍宝,让它们重见光明,我们还要清减一些无效的社交,将关系评定的维度更立体化,让有效的关系变得更深入,更持久,这样让能使我们的生命从二维的平面立体起来,厚重起来。
整理时间:越到下半场,时间越是一个私人化的选择。年纪越大,时间就越是显得珍贵,整理就更能显得出价值。首先是清理出完全浪费使命的时间花费,比如躺平摆烂,比如情绪化、比如漫无目的......,其次就是个人的选择,你认为什么事情对你而言是重要的,就在什么事情上花费时间,没有值不值,是你愿不愿意,这个选择不是一周一月一年的选择,而是更长时间内你的期许和偏好。整理时间不是管理时间,不是一定要把时间充分利用好安排好就是管的好,而是说不论做什么,哪怕是为了清净地喝一杯茶而损失了一个重要客户的生意,你要认清这是自己的选择,而不必去懊恼或者患得患失的一种笃定的认知。
整理能力:能力的整理需要一种越来越清晰和准确的自我认知。每个人都有梦想,各种各样,随着不断经历社会的毒打和自我审视,要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不强求一定要在自己并不擅长的地方做的比别人好,也不强求一定要死死停留在自己并不喜欢的领域,否则,看起来你足够坚韧,你足够努力,但你却可能输掉自己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