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心理治疗(2)——早熟的中国人
我们目前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正在发生巨大冲突。但强大的文化传统所塑造的中国人核心本质很难改变,用我国最后的一位儒圣梁漱溟的话来说,中国文化是一个早熟文化。
我们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忠孝仁义勇,是被倡导和教育的。尤其在传统社会时代,忠孝两字最为重要。知识精英阶层会更看重忠孝,普通民众离皇帝远,当然就讲孝。
从环境地理决定论来说,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从广袤的中原大地到富庶的江南地区都非常适于农业耕作。所以整个文明发展最终固化在一个农耕文化上,没有再走向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大发展。而适应农耕文明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也是有道理的。
对比欧洲所谓“海洋”文明,其起源荷兰这个低地国家。荷兰大部分土地属盐碱地,很不适合耕种。荷兰人最喜欢贸易,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远在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做200年前,荷业人就率先开启了全球的大航海贸易。货易带来金融业,商业化带来的竞争促进欧洲的工业化进程。
在整个近代历史中,中国的农耕文明远远落后欧洲的工业文明,是一段辛酸的历程。
再说回来,首先农耕文明需要劳动力,那就要人口不能随便迁移,留在土地上。家”这个字,上面是个“穴”字,象征房子,下面是“豕”,意思是猪。家就是养猪的房子,这个字充分表明了农耕文化的主要内容。孝这个字也很有意思,它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就把父辈和子辈联在了一起。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表面说的是孝,私下是把人留住种地养猪。
然后是农耕的具体工作,需要壮劳力。鉴于传统农耕社会的生育困难,婴儿早夭,成人命短,还有各种徭役,保证足够的劳动力是很困难的。所以重男轻女的事件不可避免发生,当然生儿育女也成为最重要的事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传统农耕社会一般16岁左右就可以结婚,20岁左右就已生子做父母了。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晚婚晚育是大相径庭的。
以上两点直接涉及的是人的生物性需求,但这是不够的。人还有精神性需求。按马斯洛教授的需求层次,心理方面基本需求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儒家文化不仅留下了劳动力,促发了生产,满足吃喝拉撒睡生物学诉求,还满足了心理的基本诉求。
儒家文化,尤其教化普通民众对家庭,家族的重视,正是满足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的的表现。正如有某位诗人说,宇宙的神秘如磐石一般重压于人的心理。家庭和家族充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作用与西方人普遍宗教信仰的作用是一致的。
简单的讲,人类面临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到哪里去。宗教的说法是,你是上帝的人,你从上帝那里去,你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儒家的说法是,你是某某家的人,你从你父母那里来,你最后被祭拜到祠堂里,被记载在家谱里,成为后世的在天之灵。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农耕文明下的儒家文化促进了中国人的早熟。我们生活中所说的,“黄毛小子”,“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说明人的不成熟。“少年老成”,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鼓励人对人情世故的掌握。
传统中国人从孩童就很快步入中年,去承担家庭和家族的责任。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尤其孩子有更多的受到教育,有更长的去学习承担责任的时间。而且仿佛不用再承担更多的责任了,没必要早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作为70后这代人感受很深刻,我仍然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是被催熟长大的。现在70,80后正是承上启下的时候。正在成为父母的70,80后,还再用这样的要求教育孩子。
经常在个案中发现一个成年人的心理装着一颗儿童的心。比如无法表达愤怒,压抑不满,讨好顺从别人。或者是反向的,高度权威,强调自我,任意妄为。
如果从心理发育年龄来考量我们的时代,我可以说是在青少年阶段,青春期前期,正在走向自我认同。早熟的中国人正在退回混乱的青春期寻找自我。尤其来治疗的患者。
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情感脉络,是我们的治疗师要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