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个小习惯改变想到的
媳妇儿6:40起床,热好了饭菜。吃完早饭后,我负责刷碗收拾餐桌,又一起动手整理了一下房间,洗漱完毕,换好衣服。7:50下楼发动车。
这个漫长的假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媳妇儿开始整理房间了。
媳妇儿是个干净人, 眼睛里不容一粒沙子。但按照她自己的评价来说, “是只干净,但不利索”。家里小到被褥床单,大到家具器物,肯定是一尘不染,但摆放在哪儿,可就不一定了。
这个假期开始,她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把家里的大小物品重新归纳摆放,一切都井井有条,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清理打扫房间。
我开始以为她只是一时兴起,几天时间坚持下来,我倒是刮目相看了。我唯有积极配合,责无旁贷。
我相信我们生活的改变,便是从这小小的改变开始。
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提升自己的时间管理效率,我觉得改变一个人一时的行为,差不多能得到相等的收益;如果可以使这个积极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意味着一时的投入可以获得阶段性的利益;如果可以使习惯变成性格,收益将呈几何倍数的增加。
我期待我们可以共同养成一个优异的习惯,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甚至遗传给下一代,成为我们世代享用不尽的无形资产。
这是不是提升我们时间效率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希望和媳妇儿一起坚持下去,拭目以待。
平常日子里,生活细节一点点小小的改变,可能会成为习惯;可能固化成为性格;可能会演化成为家族的风气,影响世世代代。
翻看很多名人的身世,会把我们吓一跳。
金庸是徐志摩的表弟。在清代,他的祖上被康熙皇帝盛赞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可谓世代精英辈出。
英达的父亲是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祖父英骥良是北京辅仁大学秘书长兼西语系教授,同时也是蒋介石的英文翻译官,后来还出任了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和台湾辅仁大学副校长;曾祖父英敛之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辈辈代有精英出,那些并不是生理血统上基因的简单遗传。金庸的父亲查枢卿,也算是中西兼顾的民主进步人士,在建国之后却成了地方政府就地正法的大地主。英达的父亲英若诚因为在台湾的特殊关系,在文革期间也被下放到牛棚。
忽然之间家道中落,父母给子女留下物质方面的遗产并不可靠,唯有精神气节上的传袭,世代相承,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