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社会热点想法

连动画片都没陪孩子看过,谈什么父爱?

2018-01-06  本文已影响151人  妖精婆婆

文/妖精婆婆

连动画片都没陪孩子看过,谈什么父爱?

01

窗外,大雨噼里啪啦,刚刚放学回家的孩子和妈妈站在落地玻璃窗前,欣赏着雨景。

这是一幢商住混合楼,楼下的街道店铺林立,孩子的同学晓音家就在楼下的铺子卖童装,晓音爸爸是个瘦小黝黑,气质低俗的男人,以骑三轮车给人送货谋生。

此刻,如注的大雨中,晓音爸爸来回奔波搬运车上的物件,余下的用塑料布遮起来。

从楼上看下去,晓音爸爸动作滑稽,很丑。如果去开家长会一定是丢脸的那种。

妈妈说:那不是晓音他爸。

孩子说:我爸连晓音他爸都不如。

妈妈愣了一下,孩子她爸在体制内,收入稳定,有身份,有面子,孩子却这么说。

当然,妈妈是知道的,自家孩子她爸忙工作,忙应酬,忙酒局,忙玩乐,几乎没有陪过孩子。

但是,妈妈想模糊这种现象,妈妈想通过努力,通过自己加倍的爱,让孩子觉得,所有人都是爱她的,她什么也不缺。

妈妈说:其实,你爸也是爱你的,我们大家都很爱你。

孩子说:他爱我吗?

妈妈说:不就是晓音她爸给她送伞了吗?你不也顺利回来了?

孩子说:他连动画片都没陪我看过!

妈妈有点懵,这关动画片什么事?

孩子眼噙着泪水,大声说:连动画片都没陪我看过,谈什么父爱?

然后气冲冲进了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动画片与父爱?动画片等于父爱?貌似没有逻辑。

细思则极恐。

90后,00后的孩子和我们的童年完全不一样。我们的童年,是在蓝天白云土地上疯跑散养的。而90后,00后的童年,大多数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中,规矩在家里的时间,又绝大多数由动画片陪伴。

很多孩子最初对颜色的印象、小动物的认识、浅显道理的认知,都来自动画片。

而孩子看动画片并不是成人观影那样的模式,他(她)喜欢有人陪伴,和父母互动,开心时和父母一起笑,难过时有父母给擦着眼泪,恐惧时能扑进父母怀里。

活波好动,爱幻想的小丸子;早熟,爱出丑事,搞笑的小新;唐老鸭和米老鼠;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如果这些你都错过了,那真的错过了许多许多陪伴孩子的机会。动画片是孩子最日常的事情,如果连最日常的陪伴都做不到,那其他的陪伴成长更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

连动画片都没陪孩子看过,谈什么父爱?孩子用他们独特视角总结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02

许多心宽体胖,盲目乐观的父亲,看着还健康茁壮的孩子,也许还没最大程度地意识到父爱的缺失,将带给孩子的是怎样的一条路。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悲剧的一生是从家庭开始,从父亲开始的。

松子对家庭生活、童年生活的全部回忆均集中在父亲、妹妹的关系之中。因为妹妹久美病重,父亲只把爱投注在久美身上,年幼的松子缺少父亲的关注和陪伴。

父爱的缺失仿佛一根“刺”。在松子长大之后,父亲背后所代表的男性形象的认同就成为松子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情。

然而不幸的是,松子陷入了爱上一个男人——被抛弃——爱上另一个男人的恶性循环中。

她的一生历经五段感情,其后果无一不是松子被男性抛弃,然而在被抛弃之后又陷入另一场感情。

对爱情、男人施以孤注一掷的信任,源于松子对孤独的害怕。而这种孤独与松子小时所遭遇的父亲的冷漠是一脉相承的。

最近热播的《我的体育老师》,25岁的妙龄女子王小米不顾一切爱上40岁的体育老师马克。也是与王小米三岁就失去父亲有关,父亲的位置在她的生活中一直是缺失的。

她渴望一个成熟的男人,给她介于爱人和父亲般的关爱。王小米终于和马克结婚了。小米妈用尽各种手段要拆散他们。

我很理解小米妈,如果是我的女儿,我也会那么做,因为一眼就可以看到王小米将要走的是多么艰难的路。

可以想象的到的那一幕,若干年后,丈夫和妈妈同时老了,王小米得左手搀着妈妈,右手侍候着马克,那日子也太难了。

不说若干年后,就眼前吧,王小米带马瑙出去玩,马瑙走丢了,一家大小老少齐上阵各种指责、刁难让坚定不移的王小米悄悄打起退堂鼓。如果亲妈在旁边,一定气到内脏破裂。

人常说:缺什么补什么。

人穷尽一生追求的就是自己没有的东西。穷人会为了钱不择手段;商人又会因没文化而附庸风雅。

缺失父爱的人一辈子会追逐男性的认同,或者爱上可以做父亲的年长者,比如松子,比如王小米,还有我们生活中的张三王二。

父爱缺失,给了孩子一条泥泞的路。这条路比正常的路要艰难曲折的多,要多少年后,当这些缺憾被填满,她们才会真正找到那个真的,充盈的自我。

03

父爱,其实是个双向的情感联系。你以为,父爱缺失只是艰难曲折了孩子的一生吗?

当然不是。

生活正在惩罚不陪孩子的父亲。

爱是良性互动,你给了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孩子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你,爱戴你,依赖你。

我见过这样一个家庭,因为父亲常年忙于自己的酒局娱乐,也或者他根本没意识到父亲在家庭中该有的责任和义务,他很少陪孩子。

女儿长大了,不听他的任何建议,甚至不太理他,更谈不上交流或者谈心了,女儿很优秀,但是对父亲很淡漠,那种可有可无的感觉,彷佛父亲走失一万年她都不会想起。父亲需要跟孩子交代什么事情,需经由孩子母亲的转诉方可见效。

这是亲情之殇,是孩子的痛,难道不是父亲的损失吗?

想想父亲暮年之际,孩子会始终陪伴左右吗?孩子小时候你没陪伴过,难道可以强制在你暮年之际,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吗?即使有,那也只是出于责任和道义,而非内心深处的心甘情愿。

更有甚者,我知道一位名校的孩子,对父亲基本是直呼其名,按照那个孩子的素质和修养,我能想象在孩子年少时,那位父亲有多糟糕。

即便说缺失了父爱,孩子也不怪你,但她泥泞艰难的经历作为父亲不心痛吗?怕只怕很多时候已经悔之晚矣,想弥补已经来不及,成为父亲一生的遗憾。

父亲是舵手,是方向感,大手拉小手,才是父爱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你曾经欠下的,某个时候是否敢面对,是否还的起?

因果循环,你早该知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