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一、背景
约瑟夫·古尔登著,于滨、谈锋、蒋伟明校译。
书很老了,编译很新,语言上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拗口的地方,美中不足就是文笔稍欠。
从另一个角度看看美国人是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很有意义,兼听则明。作者有意避开了大众耳熟能详的战争部分,重点放在领导者和政治层面,当然,立场问题,总会影响到叙述。
二、内容和总结
书很厚,我也没有逐页读完,很多地方啰嗦冗杂,夹杂了大量的琐事,而细节就容易夹带私货,比如对麦克阿瑟的贬低就十分明显。具体内容不做摘抄了,只说比较重要的体会。
1.李承晚所谓“鲸鱼打架、殃及小虾”对朝鲜战场简直不能再适用了。决定战争走向的从来的不是朝鲜人,甚至总统的话语权还不如一个中级军官,金日成更是从头到尾没漏几次面,没记载一句话。大国博弈,中等国家做棋子,小国做棋盘。近代以来,我们第一次摆脱做棋盘的命运,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发挥棋子的作用,如此战争,苏联一共只有一万余人参战(大多是飞行员),200余人伤亡,对比美国近4万的伤亡,简直不能更赚了。作为历史爱好者,我知道我们不只是最大的一枚棋子,也是苏联棋局下即将上桌的一只手,苏联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毕竟最强大的棋子也还是棋子。在美国人看来,参战,就是苏联手中的刀,就是把苏联的利益放在本国之上。
2.看美国人描述如何英勇的对抗中国军队心情十分复杂,只是中国佬、狗崽子一类形容词不说,对志愿军普通士兵毫不掩饰的鄙夷、对小股部队战斗力的不屑更是发自骨子里的。呆若木鸡、茫然一类的词比“son of bitch”更有侮辱性,如何对待俘虏的资料是两边差距最大的,我们和美国都在说对方虐待俘虏而我方则竭力优待,当然,这本书里也写到了一些美军的杀囚和虐俘。尤其难受的是,相比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后勤上的差距十以倍之:在我方只穿单衣就着雪啃着冷土豆时,美国人可以煮热咖啡、嚼口香糖、用发膏临时保养枪械、把果汁像水一样喝一口扔掉、嫌罐装肉太沉而随意的丢弃,飞机的物资空投可以精确到连级,而我们的从未能走出米格走廊,如果不是复杂的山地环境和极度恶劣的气候,这种差距将表现的更明显。难怪张召忠说:“空调就是战斗力”。当我们举全国之力保障志愿军可怜的需求时,美国人还可以无忧无虑的看着电影和大学橄榄球赛,吐槽他们的“警察行动”一团糟。今天,面对南海争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了呢。
3.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政治的砝码,理性的说,我们并没有战胜美军,只是利用美国内部的矛盾,用更高明的战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我们本来是没有机会的,但美国军部一次次巨大的判断失误,将帅不和,过早裁军,政治斗争和互相推诿给了我们机会,当李奇微真的发挥一个将军的作用时,我们就过不去三八线了。所以,我们没有打败美国,美国打败了美国。
4.双方的宣传语也是十分有趣的史料。我们会说美国用战俘进行原子弹实验,初期还会真(tian)诚(zhen)的认为美国大兵也是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会偷偷放过伤员并让他们回去起义。而且事实上,确实有极个别的美军俘虏在战争结束后拒绝遣返,在中国或北朝鲜生活了很久。
5.当年的第七舰队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还要兼顾台湾海峡和朝鲜战场,我们错过了绝好的机会……当然,我们当年是无法开上帝视角的,就像美国人说,如果中国不参加朝鲜战场,可能就会帮助大陆获得联合国席位,这话,也只能听听而已。
总的来说,中规中矩,有助于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值得看。
第1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