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放弃了最大代价
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
因为对经济学有兴趣,特意订阅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也有半年多了,课程已经完成,我也到现在才是粗粗的听完一遍,学习后收益颇多,因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就是先整理我对成本的理解。
经济学里面讲了很多成本,成本的概念也可以是深不可测。千变万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体到群体,从静态到动态等等
成本是放弃了得最大代价
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成本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简单讲,成本就是放弃了最大代价。
假设现在你有A、B两个选择,A选择的收入是100元,B选择的是收入是200元,C选择的收入是300元,他们各自选择的成本是多少?
选择A时,你放弃了B和C,但收入最高的是谁?是C,300元。因此A的成本是300元,那么C的成本呢?C放弃了A和B,但B的收入最高,因此C的成本是200元
由此得
A:100、300
B:200、300
C:300、200
放弃的最高收入才是成本,只要那最高的收入不变,其他选择的收入,(包括你挑中的选择的收入在内)无论怎么变,成本都不变。
课后薛兆丰老师提问“中国人有两个选择,要么制造袜子,要么制造飞机,制造袜子的成本,是放弃了制造飞机的成本,对于中国人来说,究竟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还是制造袜子的成本高?”
选择都是相对的,所以成本的高低是和市场的需求相对应得,咋一看,制造袜子的成本高,放弃了制造飞机的机会,因为没有前提设定,比如试讲长短,原材料价格差,市场需求等等设定
我们假设理想的状态下,这些工人既能熟练的制造袜子,又能熟练的制造飞机,每单位工人在单位时间制造袜子和制造飞机产生的价值一样,如果市场上飞机稀缺,那么制造袜子的成本大,如果市场上袜子紧俏,那么制造飞机的成本大。
当然我们经历改革开放,先贫穷起家的,如果选择制造飞机,飞机是重工业,需要钢铁,机械,电子等,需要大量行业的协作,而且都是高精尖,有些原材料配件国内生产不了,需要去国外购买,还不一定能买到,即使飞机制造出来,国内消费不起,卖给国外又缺乏竞争力。而袜子是轻工业,能带动的产业是棉花,纺织,纺织机器,手工业,不断升级才会出现智能化生产,袜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价格也低,人民不仅利用棉花,手工业致富,而且又能消费袜子。如果没有制造袜子,早起改革开放中国制造飞机成本巨大,消耗巨大,放弃了制造袜子的机会。当过国内经济活力已经足够支撑飞机这种行业的时候,如果继续选择制造袜子成本是巨大的。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选择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就是你选择做出的一个选择,就可能损失另一个选项的成本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这部电影不好看,你为了不浪费电影票,还是勉强的看完了,结果是你不但是浪费了你的票钱,而且还把时间也搭上了
例如我们看电影,坐在电影院里15分钟、20分钟后,就能知道这部电如沉没成本。但沉没成本是不是成本呢?
例如我们去砍价,最好的办法不是我们进去砍一刀,结果老板这个价格不买,你转身就走,这时候老板不会给你降价,也不会来挽留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在店里不停的试衣服,体验产品,和老板唠嗑,时间长了,老板在你身上花的沉没成本提高了,这时候你再还价,没有这个价格然后,转身就走。老板因为在你身上花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提高了,是最想和你达成交易的,这时候还价是最有效的。
还有一些人利用了沉没成本进行诈骗和借钱,基本上是一开始都让你借一点小钱,等你借了就会让你越借越多,很多人觉得如果后面不借前面的就拿不回来了,所以就存在侥幸心理,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越陷越深。
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
做任何一件事情,负面感受不是你的成本,只有你需要付出的最大代价才是成本,你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到底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评价,从一个商铺的用途选择,租金收入,到一个人的执业选择,工作收入都是如此。
讲负面的感受当做成本,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其实现在的人很细化讲:不忘初心 但为什么不忘初心那么难呢?
因为当你有“初心”的时候,选择的机会可能没有那么多,所以比较容易坚持,但随着境遇的变化,机会增加,你要坚持原来的看法就越来越难了,成本就越来越高了,放弃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所以说“不忘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坚持的“初心”的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这事可不由你做主,那是由社会上的其他人做主的。
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刚开始觉得,工作生活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怎么是由别人决定呢?
举个例子:你有一间祖传下来位置很好的店铺,但你想用来卖小面,因为店铺是自己的,不用交房租,所以你想你的成本为零。
其实这个想法是错的。
而我们的生命跟上面卖小面的店铺是一个道理。确实,你拥有自己的生命,但你的生命怎么度过、放在哪个位置上使用,是由社会其他人共同决定。
铺租是谁决定的?不是你们家决定的,是社会上所有其他人共同决定的,他们的看法决定了你卖小面的成本。
如果有人愿意出5万块钱租这个店铺,那你卖小面的成本为5万;如果有人愿意出10万,那你卖小面的成本就10万。跟这个房子是谁的没有关系,坚持卖小面的成本,只跟一个事情有关,就是放弃了的最大收入机会。
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
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只看其货币成本,还要看它的全部成本和货币成本之间的关系。
货币成本并不是全部的成本,我们做决定的时候,要盯住全部的成本,而不只是钱
比如,我们去淘旧货,买便宜的东西,货币成本就比较低,但货币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虽然钱少付了一些,但我们却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买到假货劣货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些都是淘旧货的成本。所有这些成本加起来,才是淘旧货的总成本。
资源的价值,盈利和亏损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在经济学中,盈利与亏损都是意外。经济学中的盈利与亏损看的是付出与收获谁大谁小。
盈利是意外,英文是windfall profit,翻译为中文可以是“横财”。横财是你意识到商品价值跟预期不一样那一刹那时间发生的。经济学中盈利的概念与会计学中盈利的概念不一样,并不是单纯地从金钱上考虑,收入减去支出剩下的钱就是利润也就是盈利的。经济学中要考虑的是全部的可能性,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在会计学盈利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例如当事人付出的时间成本等方面。
举个例子:一个便利店老板,进货花了50元,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成本10元,卖货卖了100元,从会计学的概念来看盈利40元。但便利店老板在这里付出了时间,思考了该进哪些货物,怎么管理员工,这部分从经济学考虑也是成本,所以从经济学上看这位老板没有盈利。所以发现盈利是意外的。
盈利提到了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相反,亏损也是意外,降低了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
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关于产品的价格的形成过程,存才两种背道而驰的理论,一种叫成本 ,一种叫供需理论
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
合理的经济逻辑关系刚好反过来。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而是产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这是倒过来的一个关系。
事实上,一个企业家,当他把产品生产出来,放到市场上卖的时候,他会根据供求关系决定产品的售价。他是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能赚多少就赚多少。把钱赚到手以后,再把赚到的钱倒过来归结到前面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要素里面去,从而给这些生产要素定价,决定它们的价值。
“租”是资产的付费
所谓租,就是对资产的付费。这里所说的资产含义非常广,包括土地、矿山、人的才能、发明创造,甚至是特权。只要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叫资产,而对资产的付费就叫租。
租的概念在经济领域非常常见,经济租、准租、寻租,这些概念我们都很常见,但是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用得好的人并不多。而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就一定能够将其理解透彻,用起这个概念来,就好像一个行家一样。
举一个例子。以前有位歌星叫猫王,他在当歌星以前,是一位卡车司机。卡车司机的收入,假设是10万元,当歌星的收入,假设是1000万元,那么这多出来的990万元收入,其实就是猫王赚取的租。
也就是说,他当歌星的收入减10万元,减20万元,减500万元,减900万元,他都照样当歌星。这990万元是他白赚的,这就叫租。很多城市的出租车,都是受政府数量管制保护的,出租车牌是有价的,是一个排他性的垄断经营权,这种特权获得的收入,我们也叫作租。
我理解,经济学里的租,是最优方案和次优方案的付费差价,对于付费者而言是对资产的付费,对于资产拥有者而言,是一种租,一种收入。
可是我们经济学要这样来理解呢?正常我们理解,租,就是租金,就是薪酬。。。
通过翻阅理解留言里面的互动,我大概理解了,经济学的对所有概念的定义理解,其视野都是超越人本身的关注范围,比如成本,关注的是你放弃的那部分的最大代价,是让你的认知更高,提醒你可能有潜在的更大的价值存在,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只看到货币价值、只从货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来理解租呢,也是在让你从别人的角度、从未来的角度来考虑收入,来考虑如何提高【租】,同时也提醒你不要只从货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样的货币收入,如果你有更多的个人时间,那么你的租其实是更高的、也就是你实际的所得更高。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理想状态下,我们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不如眼下的这个收入,也就是我们的租最大。(这里的代价,我理解其实就是租,是收入的差距,而不是单纯看货币收益)
而如何得到更高的租?从成本的角度上理解是更合理,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出比现在代价更高的生意/工作/项目。转化成时薪来看,收入一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工作时间较少的岗位,或者降低工作时薪。长远来看,我们要创造更高代价的项目/岗位,那么就要花时间来找到愿意付更高价格的、能够收益更高的消费者/老板/买主。而时间是有限的,工作的时间和创造更高价值的时间,需要有一个平衡,这就是对现实的最大意义。
社会成本问题——谁用得好就归谁
科斯定律最流行的版本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
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属于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最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这是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
科斯使用了边际平衡的概念。比如,一块地到底应该用来种小麦,还是让牛来吃小麦,这取决于小麦能卖多少钱,牛肉能卖多少钱。
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
双方争夺稀缺资源,会产生互相伤害的事件。谁避免伤害的成本最低,谁就应该承担最大责任,这样分摊责任的结果,整个社会为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达到最小。
钻石归矿工还是白富美?谁用得好就归谁。
绝命毒师和普通毒贩争原材料,应该归谁?谁用得好就归谁。
经济学家叫Ronald说:如果你知道科斯定律,那么就知道,不管女孩现在跟谁谈对象,她最后都会跟最匹配她的人在一起的。
同理二八定律、马太效应、科斯定律有着异曲同工的相同之处
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在社会财富方面可能更甚。
大城市、大企业网罗20%的精英人才,北上广深杭集中了最好的互联网企业......
甚至有大城市集中了全国的美女资源,北京上海更首屈一指,金融互联网独领风骚等“规律”。这些都是科斯定律这个经济学概念的外化表现。
你想财务自由,你想做一个普通人在这个时代快速崛起,你想成名,你想......
那么你应该要知道有那样的结果,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需要怎样的技能?
所以我们应该学好经济学中成本的概念,学了经济学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眼前的看见的成本,不是真正的成本,而是应该认真思考下那些看不见的,长远的一些成本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也大量的篇幅讲了不战和战的成本计算,要想清楚自己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实和经济学中“租”的概念是一样的,也可以说人人都是资本家,因为当你认识到自己是资本家以后,会把注意力放到提升自己的租值上,而不是所谓的【剥削】上。 也就是放眼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上。计算好自己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精力成本,社会成本,这时候你的“租”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查理·芒格说,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