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挑战营

不要轻视他人

2020-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娴雅君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他人。                                   

如今,各种国培班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培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是教师们的福音。

我被邀请去组织一场教研员实践性听评课活动。几十个教研员来自不同的学科,选取任何一门学科的课,都不会满足大多数人“本学科”听评课的需求。

以往,每个学科的教研员都被称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学科指手画脚,当然他们心存敬畏,也不会对别的学科品头论足。可见,组织这样的听评课有一定的难度。

培训组织者考虑到这一点,便选取两节化学课,并邀请我来组织。我接到这个任务后,就反复琢磨,如何才能让学员们不排斥听非自己领域的课?如何才能改变他们固有的学科思维,进行跨学科听评课呢?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直接播放录像课的话,相信大多数学员们都会排斥去听去评。唯有先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才能顺利地进行。

于是我想以“跨学科听评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先带领他们进行有关跨学科听评课的探究。以科研思维的“为什么?听(评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探究。

我先为他们讲解“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听评课的问题”。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是某一学科能够做到的,应该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整合。

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教师需要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性知识”中,学科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占有相当比重的是文化性知识,这属于通识性的知识。

了解跨学科听评课的原因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听(评什么)以及怎么听的问题。

今天早晨,刚到会场,在尝试播放录像课的时候,有学员陆续地走进教室。其中有几个学员就出现我意料之中的情况。

有人说:“啊?听化学课,我听不懂,还是去另一个会场吧!”

也有人说:“化学课,还是高中的课,算了,我还是去另一个会场吧!”

就这样几个老师带着他们固有的思维去了另一个会场。

留下来的大部分学员,在经过我的一番引导之后,都能够认真地听课,认真地讨论,并进行评课。虽然也有人发言时,说:“我不是这个学科的,就只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每一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观点的时候,他们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方面进行点评,这令我刮目相看,真是不能轻视任何人。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完二氧化碳制取中,药品、实验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等后,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些实验药品和器材,让学生设计二氧化碳制取的发生装置。

当我第一次看录像课的时候,看到每组学生都能用不同的器材组合起来,构成了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我还挺为学生的创意而赞叹,也为老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而叫好。

可是今天评课的时候,好几个组都在说老师这个环节设计的不足。原因是老师给每个组发的器材是有限的,限制了学生只能用所发的器材去组装,根本体现不出什么创意。

也就是说,老师仍然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可见,他们观察得很仔细,思考得也很认真。

还有的老师竟然进行了真正的课堂观察,她发现上课老师在每一次组织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都说个不停,她很认真地记录了每一次探究的时间,以及教师期间说话而打断学生的时间。

真是不记录不知道,一记录吓一跳。教师竟然占用了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她观察到,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在不停地提要求。

因此,她建议教师在让学生探究之前,应该把要求都明确地告诉学生,学生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再开始探究。这样学生探究的时候,就可以不打断学生了。

这两点都说明上课教师虽有学生主体的意识,但却没有真正地将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每一次活动中。

他们的发现令我感到惊喜,原本有可能排斥听评其他学科课程的他们,能够如此认真地听课,而且还能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

我认为今天组织的这场跨学科听评课实践活动是成功的,大家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的收获也是不言而喻的。最令我感叹的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任何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