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手表走时误差越来越大?机械手表一天误差多少才正常?
佩戴机械表的表友们可能经常会遇到手表走时有误差的情况,机械表本身是不能保证分秒不差的,但是误差太大也是一件很心累的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手表误差太大的呢?下面亿尚就带大家去一探究竟!
先来看一看不可避免的机芯客观因素:
(1) 【摆幅的影响】发条的松紧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摆轮振幅的大小,因此也影响到机械手表的等时性能。所谓“等时性”是指震荡物体的摆幅大小不会影响到振动周期的一种现象,但是机械手表里的摆轮游丝系统并不是做自由震荡的。它和擒纵系部件频繁的发生冲击和碰撞,是一种“强迫+自由”的组合振动状态,因此必然受到来自擒纵系的影响。传冲力矩的大小决定摆幅的大小,也决定他们发生关系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是越短越好。
(2) 【位置变化的影响】主要的位置变化是平面和垂直面的变化,平面有2个(表面向上和表面向下)立面只算3个(它们是:表把向下,表把向左,表把向上)表把向右在正常佩戴的时候不会发生,这样算起来一共是5个位置。位置变化首先造成主要是摆轮轴榫的摩擦面的改变,摩擦面增大,再有就是摆轮的不平衡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更加明显 和突出,有附加力矩作用到飞快摆动的摆轮上,还有游丝的重力作用,都使手表摆轮游丝系统在每个位置震荡周期都受到大小不同的影响。
(3) 【游丝快慢夹的影响】绝大多数的机械手表都有游丝快慢夹,快慢夹作用就是为了方便的校正走时精度,但是由于快慢夹和游丝之间有个间隙,也叫“荡匡间隙”它的存在极大的破坏了机械手表的等时性,也增加了机械手表的位置误差。
(4) 【冲击震动的影响】剧烈的冲击震动也对摆轮振动周期有影响,特别是低摆幅状态或低频率的机械手表,至于剧烈的冲击震动已经损伤了摆轮轴榫或游丝的,那必然还会给机械手表带来走时故障。
腕表机芯齿轮
(5) 【磁场的影响】机械手表机芯零件许多都是钢制的,因此容易被磁化,包括镍基的游丝也是弱磁性质的,机械手表在外磁场作用下或零件已经被磁化了的情况下,摆轮摆动周期将极大的受到磁力的干扰,通常情况下是机械手表走的很快。
(6) 【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的变化会使摆轮和游丝的几何尺寸也发生改变,这些关键的部件的每一微小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震荡周期,还有温度还会使表油的黏度发生改变,从而使机械手表轮系的力矩传输和摆动发生变化。
(7) 【动力储存不足】您需要先检查一下动力是否充足,自动上链的手表如果运动量很小也可能造成动力储存不足,可以通过手动上链的方式补充动力,然后再观察是否继续有快慢的现象。
(8) 【其它因素】主要由于是机械手表表壳密封不严,那么潮湿水气还有气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机械手表的走时精度,还容易有细小的灰尘和异物进入表内,影响机械手表机件的工作。还有一种叫“不带针”的问题,那个属于表的故障。
机械表毕竟是一种精密的机械装置,哪怕是全新的腕表,也是会有偏差的。所以,日常对手表定期的进行保养和调校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到底手表一天误差多少才算正常?接下来亿尚和大家详细说明下。
钟表属于精密计时仪器,其零件要求精致细密,机芯设计结构合理,装配调试良好。也只有这样的钟表才能准确的显示时间,但是误差还是不能免的。
手表被发明出来的最本质作用就是用来读取时间,判断钟表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其走时是否准确。自1866年开始,瑞士Neuchatel纳沙泰尔的天文台开始每年举行比赛,各个钟表品牌将自己的产品送交到这里来进行为期45天的测试,历经五个方位和冷.热.常温的变化。最后按精准度排名,成绩靠前的品牌自然获得荣誉,市场销量大增。
这里说的手表就特指能佩戴在人手腕上的钟表。根据瑞士天文台竞赛的标准,机芯直径在30毫米以内是手表机芯。所以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手表,其机芯空间相较于挂钟.座钟.怀表来讲会小很多。对于钟表这种精密计时仪器来讲,体积越小,加工制作难度越高。1973年,COSC瑞士官方天文台检测机构(全称controle officiel suisse des chronometres)出现,开始统一制定一个关于钟表走时精度的标准。然后在197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颁布了关于钟表精度的国际标准ISO3159。
由于要照顾到一些小品牌的烂货,所以国际标准ISO3159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面,手表一天的误差在几十秒都能算合格。而COSC天文台认证在满足ISO3159的基础上,比ISO3159严格很多,要想拿到证书,其机芯就必须成功COSC(瑞士官方天文台)不同角度与温度下的精确度测试。而通过这些测试至少需要15天时间,最后的误差标准是-4/+6秒,也就是说,每天机芯的快慢标准必须在这一区间内,慢不可以超过4秒,快不可以超过6秒。
很多表友看见COSC的标准高,于是宁愿多花一点钱去买带有COSC天文台认证的手表。但是买来以后,却发现走时精度并没有在-4/+6秒间,于是向我吐槽,说是烂货。其实COSC天文台认证手表并不是烂货,而是大家都把COSC天文台认证看得太牛逼了,过于神话。影响钟表走时精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钟表本身的设计加工(比如原料.机芯板路布局.轮系布局.加工精度.后期装配.调教.装壳),另一方面则是实际的外部使用环境。
毕竟钟表属于精密计时仪器,影响其精度的外部使用环境因素非常多,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磁场.方位.冲击力等。而手表更小更精密,所以受影响的程度会更大。影响到钟表走时精度的外部使用环境因素太多,实验室的设备难以全部同时模拟。因此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做到在量产腕表上都考虑到,所以只能“力所能及”模拟考虑到温度.等时性.方位等可控.易测量的因素。出厂测试的时候只检测考虑到一半不到的因素,在后续的实际使用中自然不能保证达到走时精度在-4/+6秒间。
百度搜索:亿尚谈表。
比如一位表主是医生,每天上班都坐在空调房里面,环境变化小。而另外一位表主是施工的,需要进行户外活动,环境变化大。我们再退一步讲,即使限定了是同一个人,但是却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使用的环境不会发生变化。聊到这里小周抛出本文的观点“ 机械机芯的精确度在手表本身质量的基础上取决于每个佩戴者的习惯,并且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所以说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标准来限定“手表实际佩戴中一天误差多少才算正常?”
我们只能考虑限定所有的变量,把手表放在常温的室内,正面朝上,远离电子仪器,上满弦,让它走24小时,然后再观察其误差。最后误差在-10/+10秒间,我认为都算正常。如果嫌累,找维修点用专业的仪器检测也是一个好办法。对于那些一味追求精准度的朋友你花几万块.甚至几十万人民币买表,真的是为了单纯获得准确的时间吗?
感谢您的阅读观看!关注嶶芯公zhong号(亿尚表行)!与您分享更多精彩资讯!随手点赞分享!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