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规划(21天日更训练营第5天)
作为第一个刚刚意识到不能再进行自我碎碎念的写字小白,谈写作规划似乎言之尚早。
早在注册各类自媒体帐号时,就对帐号类型很是迷茫。我也不知道我的写作类型和写作方向是什么。我只知道要和自己死磕。
可惜死磕无用,在简书上写了近3万字,收获了不足30个喜欢,12个粉丝,其中的喜欢还有几个是自己给自己赏的。
而看看其它的人,不过寥寥几千字就收获了几百个喜欢。有很多大咖篇篇文章上首页,单篇文增粉500。
放在以前我真的毫不在意,我认为文字是很私人的东西,所有的乱七八糟的情绪一古脑地跃然纸上,生怕忘掉分毫。
可既然是那么私人东西,写日记就好了,为什么会在意阅读量和评论呢?
准确地说是又希望别人来看,又怕别人来看。
以前在杨小米的初级写作班里,王路分享时就说过,写作分为两种,私密的写作和公开的写作。既然进行了自媒体,那么我们就已经选择了公开的写作。
既然是公开的写作,最重要的不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是将知识全盘拖出,而是对读者有用,能为读者提供收获。
在简书上看了签约作者东成西九的一篇文,印象很深刻。他在简书的数据是:日更47天,累计53篇文,11万字,2519个喜欢,1100个粉丝。
他提到了两个简友,一位写了319篇文学,40多万字。其中最高阅读量1144,上千的只有两篇,其它都是几百个阅读。粉丝261,喜欢1167。
另一位简友,156篇文章,17万字,86个关注,498个喜欢。
两人都很高产,很勤奋,可惜数据很不漂亮。
东成西九问她们对写作是如何定位的?她们的回答是一样的,都是想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同样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她们的共性是写作内容很杂,没有聚焦写作方向,也没有写作风格,东成西九开了一个很过分的玩笑:像是一堆文字垃圾。
文字垃圾这四个字让我听了很不舒服。但我隐隐意识到,如果这样写下去,我可能还不如上述两们简友。
东成西九说写作定位需道术结合。写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清楚读者群体,喜欢何种语言风格,自嗨无用,案例和理论结合,光说案例没有高度,光讲理论,没有案例依托,毕竟道理谁都会讲。
道是本质,术是方法。道是智慧,术是知识。道是根本,是方向,术是细节,是方法。道中有文化,而术中有博弈。
在写作中,道是自己的初心,自己的文笔,而术是规划,是方法。
王国维有人生三大境界之说。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是踏遍千山万水,找遍每一个角落后的偶然却又自然的得到。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付出,不断找寻,最终得偿所愿,云开月明。拔开一层层迷雾,找回自己,也找到自己最想要的。
写作同样有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段,把写作当日记,主动跟自己聊天。
第二段,渴望得到关心,主动跟外界聊天。
第三段,希望别人认可自己,想让别人主动找你聊天。
第四段,实现写作盈利,以金钱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
人,天生是有高度认同感,成就感需求的动物。你再特立独行,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都不希望遇到太多的反动和非议吧。
不敢展现自己,不敢表现自己,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本能的害怕,害怕因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被外界发现,被外界笑话,被外界指指点点。
闭关就会锁国,关起门来自嗨就不会有进步。每一次质的飞跃都必然伴随着批评和疼痛。
大多数人都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晃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步都需要鼓励,需要支撑,互为因果,良性循环。
我也给自己暂定了一个规划,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书评影评。想要输入如海,必定要大量读书看剧。那么书和剧的构思,金句,性格特征刻画手法,动作情景描述方式都需要拆分提炼知识,然后内化整合,最后分享出去。学以致用,这应该是最好的途径。(似乎专门写学写作也不错。)
2,人物故事。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必然和偶然,历史中的大人物或者小人物其实在某个方面也如你我一般平常,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平淡但鲜活的故事。记住历史的同时重组他们的故事,以史为镜,共同成长。
3,育儿。每个人都会有家庭和孩子,给孩子写成长录留存生长轨迹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在记录过程中学习,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恩,就先这样写吧,且写且修改,且改且调整,且行且珍惜。
21天日更训练营第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