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十三邀》Ⅰ对话罗振宇
《十三邀》是我非常欣赏的一档对话栏目,可近一年来,无论我怎么推荐,周围始终无人问津,原因无他——节目用时过长。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百忙之中抽出一个小时甚至更久独独为了围观两个人断续的谈话,哪怕内容如何精彩,也实在堪称有病。
上个月我在书店闲逛时翻到了此栏目的纸版记录《偏见》,粗略看下来,发现这份记录非常耿直,删繁就简之后仍保留了大部分精髓,不由得惊喜万分,凭借此作我将所读所想撷英取长,此文仅作为书籍推荐的导读,便于后来者提纲挈领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09573/a1082b532f611884.jpg)
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为人所熟知知,靠的是两个新鲜出炉的关键字——知识付费、碎片化阅读。
知识快餐一夜走红,看似异军突起,实际顺势而生。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后,资本市场运作产生了社群性焦虑,“唯快不破”似乎成了大环境下的生存哲学,外加消费主义的感化,知识商业化似乎在一夜之间逾越了名与利的鸿沟,社交媒介对用户进行着全天候高密度的信息倾轧,令人惊讶的是,人们乐此不疲,并通过了解天文地理的各式皮毛边角料,产生一种“学有所成”的错觉,甚至由于误会自己见多识广,而时常沾沾自喜。
浮躁的社会,和焦虑的人群,这便是罗振宇发家的契机了。这位七零后生于安徽芜湖,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留京,先后于北师大任教、进入央视(担纲《对话》制作人、央视二套节目主持人),离开央视之后,尝试自己创业,2012年,罗辑思维成立。
未见其人时,单凭履历,会觉得此人仿佛欧神附体,人生的每一步都踩在从三线城市逆袭首都的道路上,平步青云、马到成功。然而十三邀现场,当他回溯往昔时,所使用的措辞和某些耐人寻味的表情,似乎别有意味。他说考上大学后,父母将他驱赶出芜湖,并勒令他不要回家。这样几乎连根拔起的告别,似乎烙在了他与城市的辗转羁绊中,从芜湖到武汉,再到北京,他的自述三番五次呈现出无路可退的悲壮,他像一个朝圣者,一路走来仅余消极的坚韧。这几乎是他生哲学存的写照——因势利导、绝地求生。
关于这场高地迁徙,他自我解嘲说:
“...一个学道的人千万不要回老家,不管你道行多深,回到老家之后,在小溪旁的一个老婆子,随便叫你一声小名,你此生的修行就全完了。”
这是马祖道一一首偈子,原句是: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很朴实有趣,然而用在此处,却让我不由多想。我猜罗振宇急于在公众面前使自己贴近甚至归属一个群体——知识分子,我甚至笃信这是他为了事业的又一番话术。
知识分子们总是很有趣,他们开明又守旧,兼容并包了故土与新城的味道。在他们身上呈现出鲜明矛盾的群体性格——几乎是一脉相承的自以为是与虚怀若谷,而往往二者都出自真心,这种神奇的个性使他们在受到褒扬时谦逊,而面对质疑时暴怒,表现于外在,就是软硬不吃的一群棒槌。
而马祖道一那首偈子是说什么呢?说的是这群棒槌,在外人模狗样,回到乡里却总是心惊胆战,生怕照面的邻居笑问曾记否当年尿床,面对这样朴实的好汉当年勇,饶是再博览群书,也常常局促到手足无措。
所以知识分子张口闭口乡愁,其实多是因为不想回家,甚至恨不得浪迹天涯客死异乡,所谓远香近臭,你妈老在你洗澡的时候收拾浴室,一个道理。
而且知识分子,不管是否发自内心,统一不爱谈钱。这是祖宗给套的人设,以前朝堂上,中书那帮文臣自命清流如许,喜好直谏,又称疯狗式骂娘,三省六部唯独户部尚书侍郎的老母整天遭到问候,约摸就是因为掌财。
罗振宇想做读书人的生意,一旦将自己定位成商人,那群油盐不进的知识分子必然不买账,不仅不买账,甚至要亲切问候他一家老小。于是他狡猾地将自己塞进了夹缝,一个从商的读书人,这样一个身份,冠冕堂皇,既免了口诛笔伐,又攀上了关系。咱们同为书生,碍于情面,小人生意您怎么也要惠顾一二,毕竟读书人的事,哪里能叫买卖呢,交一份束脩罢了。百年之后名挂史笔,他也是不怕的,一如许知远说:
“这个罗振宇的形象,与我期待的大不相同。是的,我对他心怀偏见。他在‘罗辑思维’所倡导的那套可疑的、大杂烩式的知识,他不断抛出的“U盘化生存”之类的似是而非的概念,还有他在办公室内张贴的‘要嫖就要嫖娘娘’式的网络标语,都让我颇感不适。同时,我又对他的成功倍感好奇。他就像被信息、资本、名声所造就的新浪潮的冲浪者,他的壮硕身材,丝毫不影响他的轻盈体态。”
而罗振宇的生意经,看似误打误撞,实际讲究水到渠成。离家求学,让他的价值观初见雏形,之后的所有经历与积累,只是让这个雏形玉汝于成。在他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中,我只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少年意气轻三表,即使他经历过迷茫,但这迷茫不掺杂任何恐惧,他似乎从不畏惧将要到来的生活。而他对于研究生的思考深深触动了我:
“...我觉得考研一直是中国年轻人的缓冲区。当你要去承担社会责任,你恐惧,又没有相应能力的时候,你有一个逃避的所在叫考研。...它带来太多好处,首先你算入了一个行,但你又不必工作,面对具体的挑战;你算是加入了一个城市,但是你仍然在学校那个坚硬的外壳的保护下,你可以偷偷地观察它,然后一点一点建立人脉,之后再走到城市当中。所以我觉得研究生这一层设计,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功德无量。”
除了感同身受,我更欣赏这段回答背后的价值观。选择暂时接受迷茫顺其自然,与选择暂时鼠目寸光只活当下,是人生中最知易行难的两件事,而罗振宇似乎天生精于此道,他灵活机变,既充满好奇,又时刻警惕。互联网行业列强环伺之下,他能异军突起,靠的是舌灿莲花的表象下极端务实的本心,他说:
“所有的理想主义的东西在我们那一代人当中,其实都是孔雀的羽毛,是为你的青春期开屏所用的东西。它不意味着你有情怀。”
研究生毕业后,罗振宇在央视磨练了十年左右,这段无价岁月是一笔无形之财,令他受益终生。他负责策划的《对话》栏目,是当时文化对接的领军品牌,拥有至今不可小觑的全球化视野和公众影响力。罗振宇绝对是幸运的,《对话》提供给他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这个视角可以旁观大国崛起、天下兴亡,站在这个高度,人间疾苦与山河表里,先后尽收眼底,诚如他所言:
“在央视,你可能也很穷,物质生活也谈不上多自由,但是你突然获得了一个上帝之眼。”
性格使然,我很喜欢听别人乱侃,以前无聊时候经常反复听锵锵三人行,像窦文涛那都是些牙尖嘴利的货色,看他们唇枪舌剑不断交锋,瞠目之外不由大呼过瘾。但像《谈话》这样的深度访谈则又是另一种口味了,这档斥巨资打造的栏目绝对堪称央视扛鼎之作,所有嘉宾都是业界名流,因此每场策划会都要殚精竭虑以便在有限时长内能尽量挖掘更多信息,从受访者的思维方式,到意识形态。这些策划会最终锤炼出了罗振宇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他无比崇尚打破疆界,强调认知升维的原因:
“所以那个节目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对话没有那么困难,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其实不是双输,不是零和,是可以有一万种办法解决的,...”
有罗振宇这样一个万事俱备的掌舵人,罗辑思维的火爆似乎是大势所趋,虽然我对它始终没什么兴趣。我不赞成它倡导的价值观,因为读书绝对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其次我不看好这个行业,科技日新月异,认知迭代周期越来越短,个人主义呼声也水涨船高,人心涣散之下,主流价值观其实是在不断分崩解体,今日今时知识快餐的拥趸,明朝或许就会移情别恋。我相信罗振宇比我想得,所以他将罗辑思维的企业文化概括得非常耿直明了:
“我们就是这样的公司,鼠目寸光,过往不恋,未来不赢,当下不砸。把当下最该做的事做好。这个时代洞见已经越来越没有力量,你没有办法洞见未来。”
这样的企业文化和他本人的生存哲学如出一辙。在阐述这些观点时,罗振宇的谈话逻辑始终环环相扣,这令我心惊,跟逻辑自洽的人交流非常危险,寻常人有逻辑漏洞,这些漏洞往往意味着认知薄弱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被说服,但逻辑自洽的人没有逻辑漏洞,他们自身的价值观须尾俱全,他们首先忠实于自己,是天生的领袖,用罗振宇的话说,这是充满了“道德自信”:
“马克思说的多精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当中你就会找到什么样的思想。我原来可能也没有显得这么自信,也就是商人的道德自信和进化的自信,后来是因为你尝到了甜头。”
写到这里必须要停笔了,因我自己也开始混淆。他的个人魅力很容易被觉察——天生巧言令色,令人侧目。我亦赞赏他创业的初衷,通过某种途径拓展群体思维,提高群体认知,从社会角度,此举百利而无害。但个人而言,我反对抛售知识,反对阅读功利化。更何况如今的罗辑思维,其实是看似理客中实际却夹带私货的个人品牌营销,最近的推送内容,更是愈发跑偏,字里行间散发恶臭。虽然很多网友开始抱怨罗辑思维每况愈下,实际上,这种转变合情合理,商人本质趋利,在“流量即资本”的时代,一旦拥有稳定过剩的流量,剩下的工作就只是将利益最大化而已。
世界风云变幻,我们无法预见更多关于未来的可能性,或许罗振宇也不能,更或许他从没尝试过预见:
“在这次谈话一年后,他的事业似乎又完成了转型。他成了一个知识批量定制的供应商。他所说的将网红Papi酱一次榨干的预判,似乎也兑现了。他或许不会在乎这个,他想追求的是永远向前看。从芜湖的少年时光开始,那种强烈的生存哲学从未真正改变过,似乎总有一条恶狗在他身后追赶。”
——许知远对话罗振宇结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09573/0ea2d01dd6d7cf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