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当剩女,宋朝历史教择婿!
<阅读本文需要5分钟>
现代人选择结婚对象其实有很大的误区,小年轻们每每都是高喊:“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然后凭着“一见钟情”这种只在电影电视中获得圆满结局的条件来满足自己的一颗文艺小清新之心。
于是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比如“为爱离家”、“大龄剩女”,这些我都称之为“奇怪”。
为何?
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她们婚姻选择的不正确有关,本来应该好好选择的东西她们偏偏不喜欢,奇怪的想法导致了本不应出现的结果。
比如“为爱离家”,是说小年轻儿们往往不喜欢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婚姻对象,而这种不喜欢大多数情况只是一种对长辈权威的无理由反抗性,并没有经过自己确切的思考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不是婚姻大事,估计父母就是替你选个工作你也会不乐意。重点并不是他们替你选了什么而是谁在替你选。
比如“大龄剩女”,是说女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结果年龄越大成功几率越低,最后就被剩了下来。这其实更容易理解,就是决策能力弱,错失机会。遇到合适的人选犹犹豫豫,或者过度高估自己挑挑拣拣,又或者“少年不知成家早,白首方悔结婚迟”,这些都是大龄剩女出现的根本性原因。
话说回来,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挑选配偶的本质也是一种决策的过程。许多人在工作中没机会决策,在生活中没意识决策,所以最终的选择都是乱七八糟,甚至连自己为何如此选择都搞不清楚,那就更不会获得好的结果。
所以说,大多数时候不听家长的意见一意孤行的选择配偶会得到离婚的后果,因为家长都是过来人,他们的经验很重要;大多数时候大龄剩女也都是一些决策困难人士,她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都无法很好的进行决策,不是找不到决策的依据就是决策错误。
所以,婚姻不可儿戏,择偶也是一种决策能力的体现。
那么,应该如何做好这个决策呢?我们不如看看历史上宋朝时期的父母们都是如何为女儿挑选夫婿的。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男士群体十分受欢迎,是许多家庭为女儿挑选丈夫的首选,这个群体就是进士。
中国古代也时常讲究“门当户对”,这也是婚姻选择的一种决策方式,所谓“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这样不仅夫妻二人生长环境相似容易有共同语言,更有利的是双方可以互帮互助使两个家庭更上一层楼。
这好比什么?你唱戏、我搭台,这样一出大戏才能展开。
现在的年轻人的婚姻观是啥?除了高喊“自由恋爱”之外,她们根本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一开始好像都在选择“真爱”,可是殊不知“真爱”这种东西时间久了会变质,而影响它变质的两个根本因素就是精神与物质,恰好这两样进士们都有。
当然,在宋朝因为进士太抢手了,这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进士”作为一种投资品的品质确实是有保证的,但也经常会闹出一些好笑的事情,毕竟物以稀为贵,能中进士的还是少数人。
许多豪门贵族会专门盯着进士放榜,一看见榜单出来了害怕被别人抢了先,就按照名单直接派人去抢人,结果这种“饥不择食”的手段不仅不考虑家世背景,有时候连是否能婚配都没考虑。
曾经有位大户第一时间去抢了榜上第一名的进士,跟他说自己女儿貌美如花,自己家中家财万贯就希望他能娶自己女儿。结果进士回答一切好说,只是需要先回家问问家中妻子是否同意。
曾经有位进士,考中之时已是花甲之年,但一样被人抢着来提亲。这位老爷子倒是也没拒绝,只是很幽默的回诗一首:“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咋样?老爷子都73了,都活在槛儿上了还有人来提亲,这说明当时的风俗确实有些过了。
宋朝这样的择婿观就叫做“榜下捉婿”,感觉像浑水捉鱼一样,有意思吧!
那么,回到今天呢,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配偶呢?
三个关键点:
1.要有文化,因为没文化就不讲理,不讲理就起争吵,起争吵就过不好,过不好就会离婚。
2.要有前途,因为没前途就没钱途,没钱途就起争吵,起争吵就……,会离婚。
3.要有家世,因为没家世就没靠山,没靠山就容易穷,容易穷就起争吵,起争吵就……,会离婚。
搞清楚了吗?结果是殊途同归呢!
所以呢,有女儿的人家,快先去“找榜”然后“捉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