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避暑?古诗词里方法多,最后一种很高级
这几天到了全年最热的时候了,几乎一早起来就阳光晃眼,气温接近过去中午最高温度,真有点“出道即巅峰”的感觉。还好如今出入都有空调,不然可真不知道酷暑怎么熬了。
突然想到,古人怎么避暑呢?当然古代可没有我们现在这般热,但也是有盛夏的嘛!我们就结合一些古诗词,来看看古人都有哪些避暑方式(先说明,专属于皇家、豪族的避暑山庄之类就不谈了)。
一是寻找凉爽的所在。
古人会选择前往山区(包括山间寺庙)、水边或者树荫下等凉爽的地方避暑。山区的空气清新,水边的微风和涼爽的流水可以缓解炎热。
比如诗仙李白的《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在松树林中裸睡,倒是既潇洒又凉快,很合诗仙气质。我想起自己读中学时,也有带着一本书去山上林间休憩的经历,会不会是当时读了李白的诗?
再如欧阳修的《普明院避暑》:
选胜避炎郁,林泉清可佳。拂琴惊水鸟,代麈折山花。
又如秦观的《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又如白居易的《消暑诗》: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二是穿戴轻薄的衣物。
古人在夏天会选择穿着轻薄、通风的衣物,如薄纱、麻布等,以便让身体更好地散热。
比如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看他又是香汗,又是红手的,是在说女子啊!
三是饮食调理。
选择清淡、富含水分的蔬菜、水果等,以保持身体的清凉。
西瓜:比如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藕丝:比如上面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其弟苏辙《送文与可知湖州》:
湖藕雪冰丝,山茶泼牛乳。
不仅是冰镇藕丝,还有山茶和牛奶呢!
荔枝:比如周昌龄《芸窗幽思四首 其二》
冰盘荐荔堆红玉,琼碗浮瓜漾白沤。
四是饮用凉茶。
这大概是最少不了的吧!古人相信一些草药和茶叶可以清热解毒,帮助身体保持凉爽。搭配上水果,那就更爽了。
比如元朝洪希文《明皇太真避暑安乐图》:
已剖冰盆金粟瓜,旋调雪水试凉茶。宫娃未解君恩暖,尚引青罂汲井花。
再如上面已提的欧阳修《普明院避暑》:
就简刻筠粉,浮瓯烹露芽。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以酒代茶”。比如宋时金君卿《池亭避暑》:
对酒强须通夕醉,暑天清景此为多。
《水浒传》里,杨志在黄泥冈上痛失生辰纲,可不正因为一行人急着饮酒解暑着了吴用他们的道么?酒虽好,可不能误事啊!
也有直接上冰的。你看晏殊《蝶恋花》:
玉碗冰寒消暑气。
寒冰置于玉碗,炎夏的午后来上一碗,这“透心凉”的感觉,实在不可名状。近日读金庸《天龙八部》,正读到虚竹和天山童姥一块儿呆在西夏国的冰窖之中,期间还和西夏公主(梦姑)约会,想想就凉快,只可惜好景不长。
除了以上的避暑方式,还有更高级的。
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人家是真正的“心静自然凉”!足见佛家定力之深厚!当然了,我还想弱弱地问一句,若是放在眼下,动辄40摄氏度,禅师还能安之若素吗?
怎么样,看到上面诗词所写的避暑方式,你感到凉快了吗?除了空调之外,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其实就我来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木连豆腐和绿豆汤了,可惜孤陋寡闻,没找到合适的古诗词,朋友们能见示一二吗?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