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文

题解‘’种豆得豆‘’

2018-10-16  本文已影响50人  保持常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周末到姐姐家带回来青豆和干豆。青豆地里刚拔来,随剥即吃;干豆方便储存,想吃便吃。

        吃青豆,那得剥豆。剥开豆荚,青豆脱落,似乎就是那么理所当然,谁也并不在意。但剥着,剥着,觉得这豆荚长得还颇有些门道:你看,那种短而小的豆荚,里面也许只有一粒,但这颗粒却长得很饱满;相反,那些长而大的豆荚,里面颗粒很多,却多有蔫的或瘪的。

        后来,进一步观察,一个豆荚如此,一株豆杆上的豆荚也莫不如此。那种豆杆上豆荚稀少的,几乎粒粒饱满,而豆荚成串,总有一些蔫的或瘪的,当地的农人把这种豆荚称之为“牛皮荚”。“牛皮荚”的比喻极为形象,其色泛黄,与黄牛皮色毫无二致,因其坚硬,想剥开豆壳便是极为不易,而所得豆粒,却仅仅是粘在豆荚膜上那么小小的一点点,所以,人们往往多是弃之不剥,几成废物。

        这样剥着,剥着,忽然想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字面意思就是种什么收什么,隐含的比喻意义就是因果报应,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也许就是职业习惯,我想到了当下的教育。于是,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校外的教育培训机构得以盛行,因为“种豆得豆”,有所学必有所得,所学什么必所得什么,所以现在孩子兴趣广泛,特长众多,为了孩子今后“艺多不压身”,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由此,如果再联想到“牛皮荚”,因其豆多不饱满;同样,今天的孩子会不会也可能成了“艺多不养人”?

        其实,“艺多不压身”的前提需要“博学”,而博学多才有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过程。至于“牛皮荚”何以形成的,我曾问过老农,说是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必要的养分,包括阳光和水;二是在豆荚开花坐果的时候,因过度翻转豆杆而被折腾造成的。我懂了,“牛皮荚”原来就是自然界成长中的痛!

        现在,我们正担心孩子会成了“牛皮荚”,那更是人类成长中的痛!在“种豆得豆”中,我解答着这道剥豆的理解题,不为别的,就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造成。

        再说干豆。那是姐姐给我的几斤黑豆,我亲眼看见打好晒干,然后筛子筛净。但回家打开一看,依然还是“泥沙俱下”。所以,为了干净储存,还得拣豆。

        一日空闲,我把豆倒入竹簾。搬了一条小板凳,坐定,便开始埋头弯腰,双手出击,扑向竹簾。一边哗啦哗啦地扒着竹簾里的豆子,一边一颗一颗像小鸡啄食般地拣着。

        这么一竹簾几斤的豆,就这样一颗一颗地拣起来?此时急性如我,可耐不住了。我便抓取一把,放下;又抓取一把,又放下。如是反复再三,不想却急中生智,原来拣豆这种活计,却是一道思维选择题。

        当我抓一把于掌心,如果黑豆多而泥沙少,那么就剔除泥沙保留黑豆;如果黑豆少而泥沙多,那么就拾取黑豆留下泥沙;如果黑豆泥沙参半,那么就边拾取黑豆边剔除泥沙。

        就这样,我不停地选择,不停地拣豆,从中居然还发现另一种方法,手掌摊开,五指并拢,让黑豆滚落而下,其中大泥沙随手剔除,小的则在指缝间留下了,其手掌功能如同一把筛子。耗了近一个上午,终于拣好,似乎大有一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的喜悦。

        所以,泥沙拣豆,是让豆离开泥沙,还是泥沙离开豆,不同的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思维不同,境界全变。司马光砸缸救人,在一般人习惯于人离开水的时候,司马光选择水离开人,却也一样达到了目的。

        而拣豆,虽或简单,却也经历了无数的选择,我们才获取了可用的食材。那么,推而广之,选人,该是如何来获取真正的人才呢?

        剥好豆,拣完豆,最后就是煮豆。提及煮豆,最负盛名的当属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主题写兄弟相残。诗人由“豆与豆萁的关系” 联想到“同胞兄弟的关系”,又由“煮豆燃豆萁”联想到“兄弟相残”。此为一解。而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知识阅历等去补充、丰富和发展它。比如,我们可以从“煮豆燃豆萁” 联想到“手足情深”,因“燃豆萁”成就了“煮豆”,以此来赞美牺牲奉献精神。此何尝不是又为一解?

        所以,“煮豆”为题,一题多解。是正面还是阴暗面,生活给予我们所有的答案,该如何去寻找呢?我想,如果生长在帝王家就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么我就宁可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美的平民百姓家!如果人人都奉献一份爱世界变得更美好,那么我们何必要有曹植这样的千古第一煮!

        当然,我今题解“种豆得豆”,也许牵强附会。如果世人于剥豆中,可以避免“牛皮荚”成长的出现;于拣豆中,可以优化多向思维的选择;于煮豆中,可以把握人生价值的去向。那么,因果报应,答案尽在题解中!

        所以,在这个秋收的豆季,我写下这篇文章,就权作另类的“种豆得豆”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