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孩子,老师为什么比家长管用

2024-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雨巷旧人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管教孩子“老师的话比家长更管用”,此方法主要适用于10岁之前的孩子,即低年龄孩子。

老师的话到底有什么魔力?

因为3-6岁的幼儿,其主要心理特点有:爱表现、维护自我形象、求关注。

爱表现:老师会利用同伴榜样的形式鼓励好的行为,大多孩子就会学习榜样的行为并表现出来。

维护自我形象:幼儿希望在老师面前树立自己的好形象,所以当家长说告诉老师时,孩子会马上变乖。

求关注:在家中,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孩子一人身上,孩子不用做什么都能获得关注。但是,在幼儿园,2位老师面对30多个小朋友,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孩子会表现好。

正因为幼师更懂孩子,所以会合理利用以上三个特点来激励孩子,促进孩子的行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在家中唠叨孩子。

通常情况下,成为幼师前,在学校要学习的各类课程外,老师们还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去认识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做懂孩子的幼师。

家长与幼儿之间是有血缘关系,而老师与幼儿之间是师生关系。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家长难免会不客观,或是太过感性。

虽然老师会爱所有孩子,但教育者的形象会督促老师用更加客观、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当孩子耍脾气时,老师不会马上去哄或责备孩子,而是先让孩子冷静下,然后再和孩子去谈事情。

那么,如何让你的话像老师一样管用呢?你可以试试这么做:

一.先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幼师常会这样与孩子沟通:

1、先了解孩子的状态,如果孩子状态不好就先不沟通;

2、把孩子带到安静的角落,冷静平等地和孩子沟通;

3、在搞清事情前,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不轻易下结论;

4、不以成人的是非来评判孩子的行为;

5、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带负面情绪。

例如:当孩子把杯子打碎了,家长可能会责备孩子,然后帮孩子收拾,提醒孩子下次喝水和家长说。

老师会和孩子一起收拾,然后再询问幼儿的原因,得知是孩子想主动喝水,却不小心打碎杯子,那么老师会表扬孩子的积极主动,同时也提醒孩子如何拿杯子,去倒水。

二.与孩子共同学习,以身作则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句话虽然老套,却经过实践的考验。

例如:在幼儿园,老师会和孩子一起阅读、玩游戏;而当孩子回家,家长一边抱着手机,一边和孩子说:“你去多看书,不要玩平板,对眼睛不好。”

家长对孩子提要求,但自己却不做,这样的话,孩子当然不会听你的话。可老师会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自然地,孩子更愿意听老师的话。

三.积极与老师联系

有时,孩子更听老师的话,是因为家人与老师教育方式不一致,产生了“空档”,所以,孩子会钻空子,不听家长的话。

例如:因为在幼儿园,孩子们都玩各种活动,所以老师会提醒孩子穿宽松简单的衣服,以更好地玩耍。

但有的家长抱怨说,“今早孩子在家不听话,我给她穿好看的裙子,她就是不要穿,偏偏要穿裤子。”

上述例子是典型的家长与老师沟通不畅,孩子不听你的话,是因为老师说的对,而你仅从美观的角度来给孩子穿衣服,孩子当然不听。

不过,3-6岁孩子在说话、表达方式上有时会出现偏差,如果当孩子总用老师的话来搪塞你,那么你可能需要多和老师去联系,一方面确认信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你不够关心孩子。

为了避免孩子将老师的话断章取义、用老师的话来压家长。那么,在平时,你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式:

①幼儿园微信公众号

②班级微信群、QQ群

③家长联系栏、家长会

④每天上下学接送的时间

⑤电话、微信私聊(但尽量避免打扰老师休息哦)

从而能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多了解孩子的情况,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育行为。

总之,以后孩子不听话,别着急,先想想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找到原因后再去思考对策。也许你的话也会和老师一样管用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